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落实教育部关工委和校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充分发挥“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历史见证者和教科书的作用,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党支部、人口所研究生党支部和社会工作研究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分别与吴铎、桂世勋和王大犇三位老教师进行结对采访,聆听了老师参加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用视频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他们亲身经历、亲身参与的学校改革开放的故事。
吴铎,男,1932年生。195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编写委员会主任。著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读书札记》、《简明社会学》,主编《教育与社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政治卷)》、《中学教学全书(思想政治卷)》等。
采访过程中,吴铎老师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作为华东师大教师,他是授业解惑的灵魂行者,更是师者精神的;作为华东师大“土著”,他为学科教育和社会学两个学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其一生践行党的宗旨,接受党的考验;作为一名中国人,她见证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
读师魂
1952年,吴铎老师作为师大政教系首届学生进入华东师大求学。吴铎老师非常自豪地为我们介绍了当时政教系强大的师资力量,包括冯契、刘佛年、陈彪如、陈旭麓、谢循初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吴老师在知名学者的淳淳教诲下也养成了严谨的治学态度,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伴随着吴老师的一生。1954年,吴铎老师毕业留校任教,学校分配吴老师做学科教育专业的老师,政治教育专修课当时是新建的,相比于其他学科有大师级的教授、教师,在师资力量方面尤其薄弱,学校安排吴老师接下这个重担,把一个全新的专业建设起来。吴老师在既没有老师可以学习也没有教学经验可学的情况下,下定决心要把这个学科建设起来。一方面通过向苏联专家请教获得经验,另一方面吴老师多次前往中学学习观摩获取经验,最终把这门课的基础定了下来。
吴铎老师不仅为学科教育做出重大贡献,他还是我国社会学恢复和重建的参与者。吴老师不仅向我们讲述了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建设,还详细讲述了华东师大社会学学科的建设情况。从在学校的支持下建立社会学研究中心,到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社会学硕士点,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三校同属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设置的社会学硕士点;从担任上海市社会学会副会长到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编写《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等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相关书籍和发展报告,为我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重大贡献。
读党心
吴铎老师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5年的党龄,作为一名拥有65年党龄的老党员,吴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他的经历。吴老师深情地向我们讲到:“是党抚育了我,是党培养了我。”吴老师也在用一生的时间践行党的宗旨,接受党的考验。吴老师把他在文革期间的经历看做党对于他的一次考验,接受党的洗礼,从不同方面获得了不同的教育。同时,吴老师告诫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记得自己的第一身份永远是共产党员。无论遇到什么磨难与困苦,都要守住基本底线,守住共产党员的政治立场不动摇,在精神上和思想上不颓废,做好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情。
读中国
吴铎老师从小看到了旧社会的腐败、堕落,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民不聊生;也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前线战场上的烽火连天和后方轰轰烈烈的反饥饿反内战、争生存争温饱的学生运动。所以解放之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吴老师就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对迎接新中国以及接受新的事物很积极也感到很高兴。之后,吴老师担任了重庆市第一中学的学生会主席,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吴铎老师向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提出了几点希望,一是希望我们能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立志服务人民,把自己的利益和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位置摆正;二是求学要有一个好的学风,有一个非常严谨的治学态度;三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编辑:梅晶哲/邵攀玉/吴升维/岳铭/赵丹妮
来源:社会发展学院官网
https://soci.ecnu.edu.cn/1a/10/c10708a203280/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