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落实教育部关工委和校关工委“读懂中国”活动,充分发挥“五老”(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历史见证者和教科书的作用,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党支部、人口所研究生党支部和社会工作研究党支部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分别与吴铎、桂世勋和王大犇三位老教师进行结对采访,聆听了老师参加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感人事迹和真实感悟,用视频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他们亲身经历、亲身参与的学校改革开放的故事。
王大犇,男,1976年10月进藏,曾任西藏大学主持工作的化学生地系副主任。1988年底返沪,曾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等职。曾发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上海应率先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体面劳动”是“劳动光荣”的基石》、《上海市不同户籍劳动力就业状况分析》、《“双转移”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关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几点思索》、《发挥西藏优势的几个问题》《对西藏历史上人口问题的一些认识》等文章。
采访过程中,王大犇老师主要向我们讲述了他难忘的知青岁月。
1976年4月,应西藏自治区的要求,全国高校发起 “支藏运动”,1976年6月,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党员,王大犇也积极地报了名,经组织批准,当时上海市师范大学(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当时毕业的学生,几乎是各系一个。当时家庭阻力是蛮大的,父母认为好不容易从黑龙江农场回沪读书,毕业后又要去西藏,但王大犇老师只得先将个人情感搁置一旁,义无反顾的踏上了那片那时还较神秘的土地。
在上海的生活条件是西藏比不了的,高寒地带物资匮乏,对人的身体本身就是挑战,而师资队伍更为稀缺,开始是分配到拉萨市的墨竹工卡县公办学校(离拉萨市八十多公里)。实际上是一个带帽的小学(刚刚有了初一)。学校十几位老师,大多是西藏师范学校(中专)毕业的藏族教师和部分汉族干部的家属,王大犇是第一位内地毕业的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师范生,所以承担了初中的大多数课程,每周课时几乎排得满满的。而1982年西藏师范学院招了一个地理班,而该专业的本校专职教师只有一位,所以,当时在西藏师院的上海援藏教师向学校建议调我,但县里同样缺少师资,为此西藏师范学院和县组织部门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直到自治区教育厅出面解决,王大犇老师才得以顺利来到西藏师范学院任教。1980年下半年,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西藏的事务要以藏族为主,要求在藏的汉族干部有序内调,王大犇爱人因身体原因被定为第一批内调。而这个时候,系主任找到王大犇老师,鉴于当时地理专业的援藏教师先后期满需返回内地,希望他先不要走,并答应等地理班毕业后再安排内调。于是,这一年底,新婚不久的妻子回到了上海,王大犇老师选择依然留在了西藏。
到1982年那届地理班学生毕业了,当时中央鉴于大批汉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内调,给西藏的各项工作开展带来的困难,提出了“两个离不开”方针(即藏族离不开汉族,汉族也离不开藏族),大批内调的工作由此刹车。在地理专业没有再招生的情况下,经学校批准王大犇回母校进修一年。说也凑巧,1983年华师大地理系承担了国家计委要求举办的国土整治干部培训班,地理系经济地理的大牌教授都出来亲自任课,经地理系同意,王大犇也就随班听课,这次学习使其受益匪浅。1984年,自治区召开第一次经济理论研讨会,王大犇就提交了两篇论文,这以后又在《西藏研究》、《西藏大学学报》上发表多篇论文,这也是得益于进修期间学到的知识与西藏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西藏的学术环境虽然不如内地,但机会很多。1986年,当时教育部组织各地高校根据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编写中国人口丛书,及各地的分 “读懂中国”专访系列“读懂中国”专访系列册,当各省市如火如荼的进行这项工作,但西藏却没人组织,最后教育部从政治高度要求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开展此项工作。
由此王大犇参与组织编写了西藏第一本关于人口普查结果的书籍。这本书的主要价值,主要是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对西藏人口到底是一个什么状况,民族、年龄、性别结构、职业构成、迁入迁出及发展情况等等,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以后王大犇又两次为《中国人口年鉴》撰稿,分析西藏的人口状况。
12年间西藏的发展翻天覆地,这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像许多像王大犇老师一样甘愿以青春热血浇灌这边片土地的坚守者。
窗外,雨还在下,敲打在玻璃上,一滴一滴坚定而有力量,就好像王大犇老师这些年的走过的脚步。时光荏苒,再回过去,面对那样的情景,我们对王大犇老师的选择依然感到敬佩。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系,在坚守中才能不辜负对自己的期望。
这也让我们思考,何以是青年的责任?何以才能不辜负青春交出一份人生的答卷?在做选择之余需更将自己的眼光放的长远,追求自我责任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国家栋梁的责任。
据悉,“读懂中国”活动是教育部关工委继“院士回母校”“杰出老校友回母校”之后再高校推出的新的品牌活动,其根本理念是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主体是二级关工委,其中的关键是“五老”和学生的互动。此次“读懂中国”参访活动均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学院及各个支部进行展播,支部成员观看后深受启发,决心在今后的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发挥青春力量,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编辑:梅晶哲/邵攀玉/吴升维/岳铭/赵丹妮
来源:社会发展学院官网
https://soci.ecnu.edu.cn/1a/10/c10708a203280/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