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明:新时代要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布时间:2023-08-01浏览次数:17

内容提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丰富和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其次,要持续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再次,要增加和健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资源和设备;最后,要做好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组织引导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老年人; 高质量; 精神文化生活


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今后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物质贫困的同时,也要解决精神贫乏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在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以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如何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服务?成为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丰富和完善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不同的老年人由于文化程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同。如何满足各种老年群体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这就要不断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形式。从现实出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满足精神需要的休闲文化,如唱歌、跳舞,读书、看报,下棋、打牌,种花、养鸟等,它们属于浅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普遍的适用性,不论男女老幼,不论何时何地都有此类需求。

第二是分门别类的专项文化,如科技、教育、文艺、体育、卫生、环保等,属于中等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类文化一般都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体系,并要求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如各地建立的科普之窗、教育园地、文艺专栏、体育之弄、卫生咨询和环保论坛等,都是此类专项文化的有益尝试。

第三是体现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操的观念文化,具有更为深刻和丰富的内涵,其中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精神活动。从 五讲、四美、三热爱到提倡八荣、八耻;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四史”教育和主题教育等都与这类文化有关,它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这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精神文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因此,只有不断丰富和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才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生活需要。

二、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品味和质量

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要不断提高其中的品味和质量。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仅是休闲和娱乐,它们也有丰富的内涵和升华的需要,这里要做到以下三个结合。

第一,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结合,这对增强老年人的理想信念和提高思想境界很有帮助。例如,市老龄办不定期举办的网上宣讲活动,由于内容契合时弊,讲解生动活泼,表达深入浅出,深受老同志们的欢迎。这对老同志了解国内外的形势,增强四个意识和提高四个自信,坚持两个确立和做到两个维护,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老年人也成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者和践行者。

第二,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精华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这对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和发挥积极作用十分有利。特别是那些学有专长的老同志通过这样的学习、宣传和教育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而且能够更好地发挥余热,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例如,我校关工委的老同志与青年学生结成对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老同志把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青年学生,青年学生帮助老同志学习和使用电脑、手机等智能设备,使他们在相互帮助中都得到提高。

第三,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的实际行动相结合。绝大多数刚退休的老年职工,身体很好,而且各有所长,有些还身怀绝技,因此特别希望能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如有些老年教师讲课很受欢迎,退休后仍能长期活跃在讲台上。有些科研人员已经把学术研究看成是生命的一部分,退休以后仍然坚持著书立说,甚至到了八、九十岁仍然笔耕不辍,硕果累累。有些老医生医术特别高超,退休以后还是受到病人的青睐,他们也在发挥余热中找到乐趣和延年益寿。又如,有些工程师和科技人员退休以后,坚持到需要他们的民营企业施展才华,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见,老有所为的形式丰富多彩,只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热心,人人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提升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品味和质量。

三、增加和健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资源和设施

增加和健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和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而且需要不断增加投入和健全必要的设备,这里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增加国家财政的投入,使保障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国民经济总量增加的同时,不断提高对老年人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设备用于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近年来各个小区都建立了老年人的健身场所和活动中心,为老年人锻炼身体和参与娱乐活动,提供了舒适的场所和健全的设备,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和赞扬。

第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便利。在我们居住的地区有潜在的物质基础、文化底蕴和人才资源,是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只有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形和无形资产,才能使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其中包括:(1)健全体育设施和运动场所。有的街道因地制宜,建立里弄运动场,开辟了走、跑、跳、投、拉等运动项目,特别是自制的鹅卵石走道,倍受老年人的青睐,有效满足了老年人锻炼身体的需要;有的街道与学校联合起来,开办双休日教育公园,使老年人也能到学校参加篮球、排球和乒乓球等体育活动。(2)完善学习和娱乐场所。有的社区建立了图书馆、阅览室和老年活动中心,方便老年人借阅图书、阅览报刊杂志和从事娱乐活动等。有的社区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街道利用街区广场,举办大型文艺演出、纳凉晚会、专场音乐会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受到广大老年朋友的喜爱。(3)用好文化遗产和社区的综合资源。如原来的南市区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从古建筑到历代文物,从名人字画到风味小吃等,都有待我们去研究和继承,这就为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和思想内容。

第三,充分发挥老年人自身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例如,有的街道动员退休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之窗,举办科技讲座,宣传和普及科技知识;有的社区组织退休教师,开办各种辅导班,如高考和中考的补习班,少儿英语口语班,电脑学习班等,满足了不同层次居民的学习要求;有的街道依靠退休的文艺工作者,组织合唱团和文艺小分队等,进行排练节目和文艺演出,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的社区把退休的医务人员组织起来,进行卫生保健宣传、环境卫生检查和防病、治病工作,有效提高了街道卫生防病工作的质量。有的社区还建立人才库,把电工、木工、泥工、钳工和驾驶员等有特殊技能的人组织起来,成立志愿者服务队,随时提供多种服务。通过挖掘人才资源,使退休职工的一技之长得到发挥,使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得到发扬。特别是在这次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中,许多老同志也加入志愿者队伍,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表明,只有把老年人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发挥出来,才能使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登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

四、做好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组织引导工作

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和基层单位积极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理论研究。改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做到三个结合:(1)政府宏观指导与群众自觉参与相结合。这里要克服单纯依靠政府和单纯依靠群众两种片面性。因此,正确的思路应该使政府的宏观指导与群众的主动参与紧密结合,使两种资源和两方面的积极性都能充分发挥。(2)社区服务功能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要不断增加对老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精神文化建设绝不能好大喜功,脱离实际和老年人的消费水平。(3)精神文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精神文化建设没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不行,硬件是基础、是前提,但是增加硬件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同时,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必须放在软件方面,软件涉及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和管理水平等,是决定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显示其成效的根本因素,因而更为重要。

第二,提高干部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在提高老年服务功能与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过程中,干部的自身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要求干部从觉悟和能力两方面都得到提高。一方面,要提倡勤奋工作和甘愿奉献的思想。老年服务工作特别琐碎、繁忙,而且劳动贡献不能与经济收益直接挂钩,因而精神境界特别重要,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好老年服务工作的;另一方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对精神文化建设的深刻理解。如果没有一定的学历层次,没有较多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要搞好精神文化建设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提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组织能力刻不容缓。

第三,制定政策法规,形成制度保证。要使老年服务功能与精神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使它们的结合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如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可以对社区开放的政策,对社区经营的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可以减免税收,对老年人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的处置等,特别是对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好形式,要及时形成制度使其得到巩固和发展

第四,加强宣传表彰,推广先进经验。老年服务功能与精神文化建设结合,既然是新生事物,就必须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带动全局。各地区的经验有其个性特点,但也有其共性要求,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先进经验和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做法得到推广和运用。以先进带动后进,使老年服务功能与精神文化建设的结合得到稳定、持久和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

陈承明:男,1950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年理论小组组长。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10月第1版,第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