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炘:退休后应该怎样过好晚年生活?

发布时间:2023-08-01浏览次数:11

内容摘要: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安宁和如何发展。做好老年人的工作,关心和爱护他们是各级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管理部门要制定确实有效的各项措施,关心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退休老人学习先进人物,从榜样的正能量中吸取动力、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余热,为社会尽责和贡献。

关键词:政治学习;关心老人;发挥余热;丰富生活;世界观


在我国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从上世纪四十年代新中国建立前的人均寿命35岁,到今天的人均75岁,尤其是生活在条件好的大城市都超过了80岁,特别是上海女性已达85岁,男性81岁,平均83岁,列全国之首。这都是因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政策,保障了劳动人民的应有权利,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获,老百姓生活在安乐舒适的环境中颐养天年。纵观全中国14亿人口,超过六十岁以上的占有2.6亿人,而且这个数字还是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根据专家预测,在十四五期间老年人还将增加五千七百多万,总数将超过3亿,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

老年人是国家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家庭的重要支柱和小辈们的自豪与欣慰。老人到了国家规定的年龄退休以后,应该怎样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这已经是各级政府和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处理得好老人衣食无忧,安居乐业,幸福美满;反之则也有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艰难困苦;也有的老人每天无所事事,饱日终日,过一天算一天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什么抱负、理想、目标统统抛在脑后,精神生活很空虚,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发展到有厌世的极端个例。

那么,老人应该怎么生活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该学习那些坚韧不拔,毅力顽强,斗志奋发,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活到老学到老,勇攀高峰的先进人物。最近报纸上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植物学家李恒的动人事迹,读后笔者身心震撼,久久不能平静。一个94岁走完人生路程的老人,在她退休后的几十年中从没有放弃过工作,继续自己退休前的未竟事业,日复一日,真正做到生命不息事业不止,为国家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她在1990年61岁时去云南独龙江考察,途中不幸得了瘴气病,严重的瘴气病是会死人的,同去的一个学生见老师病得很厉害,既担心又恐惧。急忙联系单位,要老师不要继续考察了早点回去,但是李恒说:我不能回去!我要是回去的话这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我的目标就无法达到,我不是怕死退却的人,就是死也要死在那里。很庆幸疾病没有夺去她的生命,她一直顽强地坚持到考察结束。但是在回去的路上,独龙江的山路都是在陡峭的崖壁上,一步起码有一个楼梯台阶这么高。当时她骑着马,突然马失蹄了,把她重重地摔在一个石岩上,疼痛无比。她以为自己爬不起来了,要死了,但心里却想到我的工作都已经完成,现在死也无憾了。接着就昏迷了过去,……等她醒来时看到同去的人都守在她旁边,他们慢慢地把她扶上马,一同艰难地下山,好不容易才到达居住的营地。她回到昆明后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断了三根肋骨,要住院上石膏,但李恒觉得刚从独龙江考察地回来,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不能耽误时间。她就同医生商量是否可以不上石膏,不住医院,医生说那你得一直保持上半身不动,否则的话就会有危险。李恒向医生作了保证,医生给她开了些膏药止痛。去过医院的第二天,李恒就出现在单位的标本室,连续三个月身子真挺挺地工作、吃饭、睡觉、不弯腰、也不能歪,其痛苦难受的程度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直到把所有考察带回来的植物标本都鉴定、整理出来,才有了后来的《独龙山地区植物》这本书,多么生动的事例啊!

  学英雄,见行动,关键是有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抓好学习、紧跟形势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有些老人退休后就觉得不再需要学习了,好像学习与己无关,久而久之思想就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碰到一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事情和看法,只是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讲一些消极落后不负责任的话,甚至有抵触情绪、不顾大局、不顾国家利益、不顾党的形象、在众人面前起到负面作用:看看公园里一些人聚在一起,讲的很多是牢骚怪话,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是正面理解宣传,而是别有用心的恶意歪曲、随意调侃。如果有人要讲几句良心话、公道话,还会遭到一些人的围攻谩骂,风气极其不正,影响极其恶劣。根源就是缺乏政治学习,放松思想教育,世界观、价值观出了问题,分不清是香花还是毒草,长期下去会是一条危险的道路。所以退休老人绝不能放弃政治学习,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与党中央一致。人退休,学习不能退休,思想不能退化。

当前,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是首要的学习任务,这份报告是在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国家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做出的,内容非常重要,意义十分深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指出,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强国的宏伟目标,“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三个“务必”是新时代党的根本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作风、精神品质、风格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所以学好这份政治报告,也是退休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发挥己有的专长,继续未竟的事业

在长年累月的学习、实践中,有些人有了一技之长,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面临退休的阶段,也许手头还在做着一些科技项目、有科研在身,或者他们所拥有的技术,所做的“绝活”一时单位里还没有人能顶替上来。如果他们到了年龄就退休就走人的话,那么对单位对集体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损失。类似这种情况,退休老人就要以集体、国家利益为重,听从组织的安排,即使退休了也要继续把这些工作做好,不讲待遇、不讲报酬、任劳任怨地继续为集体、为单位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府首敢为懦子牛”,这方面李恒科学家也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她最初学的专业不是植物学,是学俄语的,早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当俄语翻译,后来调到昆明植物研究所工作。当时的研究所领导开门见山的对她说:你学俄语的在这里没有什么用,得重新学。面对这个人生转折的重要关头,是打退堂鼓还是从头开始迎难而上,她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从零开始,学习植物学。于是就拜所里的植物学家为师,不厌其烦、不怕艰难、踏踏实实、勤奋学习、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她还不顾年老体弱坚持与所里的年轻人一起去野外,去原始森林实地考察,吃尽了千辛万苦、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丰富了植物学领域的内涵。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植物学的行家,成了所里的资深研究员。

退休后,李恒也没有“歇一歇”的念头,她没有把自己掌握的植物学知识束之高阁,而是继续学习、钻研、深化、发展;她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坚持写书,足足写了120万字。这不是普通的120万字,而是在爬山涉水的野外,在空旷无人的深山老林里,实地考察、采集标本、艰辛摸索出来的成果,最后形成书本的系统理论知识,这是凝聚着李恒一生的汗水和心血,是植物学领域的无价之宝啊!与李恒所作的贡献相比,我们不应该有所作为、有所奉献吗?

三、做力所能及的好事,为祖国富强添砖加瓦

退休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也是进入到“夕阳红”阶段,原来忙忙碌碌的日子过去了,绑紧的“弦”松弛了,生活的节奏变慢了,身心一下子轻松了许多,有了较多的空闲时间。那么,怎么安排好这些时间呢?笔者觉得还是要合理、科学的安排好,不能碌碌无为、白白浪费。譬如,在社会上多做一些公益活动,在自己生活的小区里主动积极做些有益于居民的“份外事”,敢当无名英雄、不计报酬、不计名利热心为大家服务。尤其是遇到突如其来的大事,更要勇敢的,义无反顾的积极参与。例如最近三年,人类居住的地球暴发了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地球人都在人心惶惶中度日。在这危难时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度难关,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步一步扎实地开展工作,以过人的胆略、正确的决策,终于遏制了病毒的蔓延,比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感染的人数要少,治愈率要高。这是我们党的坚强、正确、伟大,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党和政府发动全国人民积极投入到这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去,团结一心群策群力,凝成一股绳,铸成铜墙铁壁。其中退休老人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自告奋勇地参加社区的各项工作:有的做纠察维持社会次序,有的做保安负责治安,也有的义务为隔离人群送食物、送快递,还有的能够及时宣传政府的政策和上级的通知、指示,及时稳定人们的情绪,可以说退休老人在这场抗疫中功不可没。

当然,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还没有完全消失,仍有可能局部死灰复燃,人类还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我国的退休老人要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听从党和国家的召唤,做到政府一声令下,能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为祖国为人民再立新功。

四、丰富业余生活,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岁月如梭过去年富力强的中年,转眼就到了人生的暮年,真是岁月不饶人。但杞人忧天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正确对待才会有良好的心态。人老了,一方面精力有限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做繁重的工作,另一方面自己过去的兴趣爱好,也有了施展和享受的时间、条件。你可以去做过去想做而无法做的事:约上三、五个亲朋好友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名胜古迹、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当地的美食;也有的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祖国的新面貌。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一代人有很多都无法进入大学的校门,这是他们一生的遗憾。可现在各地都办起了老年大学,专业应有尽有,可以学文学、历史、自然科学、计算机;也可以学音乐、舞蹈、绘画、美术、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围棋、五子棋、桥牌等等;还有上海现在各区都有图书馆,各街道都有文体活动中心,老年人都可以在这些场所快乐的享受。各级政府已经为老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相信今后会越来越好,老人们珍惜啊!

五、树立唯物主义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老子、庄子、墨子等先哲们都有“有生必有死”的辩证法思想。什么“长生不老”、吃“永生仙药”,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是注定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今天的人们更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死观、价值观,活着就要有目标,对社会作出贡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为集体鞠躬尽瘁,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当人真的疾病缠身, 丧失了劳动能力,那也要正确对待,乐观、豁达,既来之则安之,尽量不给国家、不给社会,不给家人增加过多的负担。正如李恒科学家所说:要尽量保护自己不生病或者少生病,不给社会添麻烦、不给家庭增负担。此刻,笔者想起了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1976年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就对身边的医护人员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去救治其他的病人吧。

作者简介:

范炘(1950年生),男,江苏无锡人,退休前为华东师大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副高职称,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在职期间曾担任《教坛纵横》副主编,并有多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