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从辞职做“全职儿女”谈养老护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3-08-01浏览次数:10

内容提要:“全职儿女”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离工作单位,全身心照顾父母或祖父母辈的生活。分析“全职儿女”的利弊,引发对养老护理工作的思考。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和照顾,特别是半失能老人和失能老人。但是,为了减轻儿女的养护压力,急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养老机构,对介绍护工的家政公司进行督导,让请护工的家庭得到法规的保障。

关键字:辞职;全职儿女;养老护理;法规督导


最近,“全职儿女”的话题备受关注。“全职儿女”为何离开职场,回归家庭?教育界的专家认为,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不同,自身的发展也不同,“全职儿女”是一种个体的选择。但是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如何健全养老机构,提高它们的养护职能?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课题。

一、什么是“全职儿女”?

“全职儿女”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离工作单位,照顾父母或祖父母辈的生活,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新的职业目标。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名为“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汇聚了3291名“打工人”。在这里“打工人”的打工对象是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陪伴”和“做家务”是他们的劳动内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院长表示,“全职儿女”和一些人“啃老”在家什么都不干,靠父母养活自己,是不同的。“全职儿女”实际上就相当于父母或祖辈把请保姆的钱,付给做“全职儿女”的报酬。

二、“全职儿女”的利弊

1.有这样一个事例,家里父亲年老病倒,生活无法自理,女儿要工作,请了保姆照顾,给保姆的工资比女儿的工资还高许多,还要负责吃住和生活用品。但合适的保姆不好找,接连换了几个保姆都不满意。无奈之下,女儿选择离职照顾父亲。父亲得到女儿体贴的照顾,精神上、身体上都有很大的安慰。女儿一心一意的照顾父亲,也不用心挂两头,顾此失彼。重病中的父亲,得到女儿的悉心照顾,对恢复健康非常有利的。

2.有的人选择做“全职儿女”,是因为职场压力太大,人际关系复杂。例如,园子本来在一家会计事务所从事审计工作,经常要出差,早上九点开始工作,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能结束。长期的工作压力,使她情绪低落,选择做“全职儿女”,在网上学会做不少拿手菜,让爸妈吃上热菜热饭,得到更多更好的照顾。

三、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和照顾

1.老人对亲情的需求

一个人变老了,是与子女不断拉开距离的过程,不仅是空间距离上的拉远,更是心理距离上的疏离。有人说,孝顺是一份情感,一份责任。当一个人衰老之后,子女觉得父母对他们的付出很多,现在应报恩和照顾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时,老人们也更需要得到子女的关爱和照顾。

2.老人半失能和失能的情况

据统计,我国现有失能和半失能老人4200万,占老年人人口的20%人左右,经常会出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状况。

(1)36岁的张小东,八年如一日照顾62岁瘫痪的父亲。在网上广受好评。

(2)老人随年龄增大,心智和认知的能力出了问题,照顾这样的老人,心理上的累,远远超过身体上的累。

(3)如王某,刚退休,母亲突发脑梗。瘫痪在床,他尽心尽力照顾了三年,心力憔悴,失眠,身体越来越差,实在疲惫不堪。有人说照顾的人比失能的老人更痛苦。这也是事实,在这点上,不能仅仅用道德来绑架子女。

(4)许多人无奈之下,选择了请护工,但护工费用很高,有些护工不能尽心尽责。某地一个居家护工五天内对老人进行了30多次的殴打。用扫把戳眼睛、扇耳光,还威胁老人不能向子女告状。当儿女们在监控下看到这一幕幕,气愤又痛心。子女对老人陪伴的缺失,这些老人生活的艰辛,引起人们深深的忧虑。

四、建立监督法规刻不容缓

1、急需建立一个完善的养老机构进行监督的法规,对这些介绍护工的家政公司进行督导作用,让请护工的家庭得到保障。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急需解决。

2、对于年迈的父母,他们需要子女的陪伴和关怀。然而在快节奏的现实中,子女忙于工作。忙于小家庭,忙于子女的教育,往往没有很多时间陪伴父母,期待政策方面加大养老服务的投入。推动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多层多领域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让每个老人老有所依,安享晚年。

3、有的人做“全职儿女”是处于躲避的状态。职场关系复杂,君子经历了几分不如意的工作,打消了幻想,回家做“全职儿子”。他说,疗好伤再回去工作也是可以的。

所以,“全职儿女”首先要搞清楚,他为什么要辞职,是工作辛苦?工资低?还是家中有病人要照顾?“全职儿女”断绝了经济来源,既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医保,生活上要一日三餐,病了要求医问药,自己还有小家庭要负责,怎么办?即使要照顾有病的老人,也要有自己的工作才有保障。

五、“全职儿女”和“专职护理”各有所长

1.近日,为探索大城市养老创新思路,法治引领养老服务工作可持续发展,《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即将实施,条例设立了“监督管理”,让老养老服务质量安全有了法制保障。条例中明确了综合监管,备案检查、标准管理,机构等级评定与服务质量监测。尽力让养老服务安全、做好养老综合服务。

2.上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竞赛中,来自全市的80多名优秀养老护理员。在场上进行了护理技能比赛,展开了一线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水准和动人风采,他们除了基本功,还有新理念——在养老护理中融入人文关怀。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会长徐启华表示,上海目前正计划在养老护理领域探索“学分制”,促进整个养老护理队伍素质提升。

3.全职儿女可以争取做优秀的养老护理工作。360行,行行出状元,在老龄化的大城市,迫切需要优秀的老年护理员。目前,家政服务公司良莠难辨,服务员的质量差异很大,让出了高薪的老人和家人难以放心。若本人愿意,可否让这些全职儿女参加一些专业护理的培训训练,并进行考核、评出等级。这样也可以为。为社会分忧,为社会做出贡献。

近日,市民政局召开社区工作者高校招聘会,“小巷总理”岗位面向应届生开放。活动现场,市民政局长蒋蕊围绕高校毕业生关心的招募政策、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招聘流程等问题进行了宣讲互动。社区工作者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居民百姓,被居民形象地称为“小巷总理”。

上海是全国最早探索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的城市,目前全市社社区工作者队伍总数5.8万人。平均年龄40岁,大专级以上学历占92.5%,党员比例28%,他们长期为社区服务和管理贡献力量。2022年。市民政局针对大学生的专业岗位有1678个,总计招聘高校毕业生1097人。今年上半年,16个区一级招聘社区工作者3425。截止到5月15日,已有3619人报名。全职儿女也可以参加应聘,或为社区工作者,为家庭、为社区贡献力量。

4.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孝亲敬老”系列项目在奉贤区启动。为关爱老人活动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上海市慈善协会在全市开展“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系列慈善公益活动。黄浦区正式发表“五边形”养老服务系列,让辖区内的老年人得到“床边有人照护,桌边有人食惠、身边有人帮扶、周边有人布点、手边有响应”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及家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和归属感。

“五边形”织就老有颐养服务圈。据介绍,“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项目的“桌边”,将在该区61个老年助餐服务场所的基础上引入老字号资源,成立“老字号长者助餐联盟”,今年将打造30家以上“老字号长者餐厅”。围绕“周边”,积极构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如此次发布的全市首张“颐养地图”,可让辖区老人及时查询到“周边”养老服务设施项目、机构,让家门口和“一站式”养老服务实现对接。对于老人的“手边”,黄浦区今年将力争建成为老服务呼叫中心、资源调度中心、应用场景体验中心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数字化服务中心。同时拓展“为老服务一键通”应用场景,深化社区应用通过智慧养老服务“一键享”小程序,使一键咨询、一键助餐、一键家床、一键呼叫等服务触手可及。

黄浦区民政局局长孔翼菁表示,作为全市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最为突出的城区之一,今年将围绕“五边形”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完成8项实事项目和民心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建设,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愈加多彩。

5.在社区构筑失能老人康复服务体系。复旦大学高分子学系科学系教授陈鑫分析说,社区提供的康复服务态度大多不够专业,致使大多数老人因病失能后失去获得康复的最佳时机。面对如何满足失能老人的康复需求,来自九三学社的多名委员联名提议,社区急需构筑“15分钟生活圈”内多层次康复服务系列,要开展康复服务化、同质化培训与管理。建立康复治疗师专家等。开展社区机构康复治疗师岗前培训,上岗合格证评定以及职业定期培训的学习制度等。

6.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服务商依托物联网和云计算科技手段,全天候守护老人居家安全,其中最常采用的就是视频监控类设备。视频监控的确是一种非常直观的看护方式.但从老年人的角度,他愿不愿意始终处于监控之下?因此.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隐私保护等因素,这一类服务就可以通过基于红外线或毫米雷达波技术的无线传感器来实现。通过设备反馈老人生活轨迹信息,子女可以查看老人居家生活的可视化报告,工作人员也能在必要时启动紧急救助机制。

综上所述,辞职做“全职儿女”是一种新的养老方式,和所有的养老方式一样,都各有利弊,只能是家庭和个人的选择。但若是为了逃避工作的辛苦,贪图安逸而选择了做“全职儿女”的,是不可能也不会好好照顾老人的,这些人还是应属是“啃老”一族。其次,一个真正文明的城市,应该是对长者保持关爱。一个老人尽毕生之力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奉献了全部心血,老了应该得到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关爱。要做好“全职儿女”需要得到社会和国家的扶持、帮助和引导。科技和医疗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对护理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据悉,首届家政本科班,140名学员,将迈出校门,开启新的征程。通过几年的学习和提升,将成为新一代知识型家政员或家政服务管理员。

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真心为老人的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的“全职儿女”的心愿,也是社会和国家共同的心愿。



作者简介:

朱英: 华东师大教育学部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