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鉴赏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而且在继承和弘扬传统老年观思想精华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其中所体现的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思想,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思想,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老年观;继承发扬
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大量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学艺术领域盛开的一朵朵绚丽之花,也是古代志士仁人及广大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和真实写照。在吟诵并欣赏这些古典诗词的同时,我们还能深切地体会并感受到这些志士仁人及知识分子的思想境界,其中包括他们对老年观的深刻领悟和睿智表达。细品这些古典诗词中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老年观,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想内容:
一.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思想
积极进取、老当益壮的思想是中国传统老年观的主基调,这在古代诗人和词人的作品中可谓大量体现,比比皆是,一脉相承,反复吟唱。其中最早且最脍炙人口并广泛流传的作品,莫过于东汉时期政治家兼诗人曹操的《龟虽寿》一诗了。该诗开头四句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是说再长寿的生物也总有它的生命终点,最终都会化为灰土,烟消云散。人自然也不能例外,人的生命必定也是有限的。然而,面对着有限的生命,面临着老年的到来,人究竟应该如何去应对呢?是消极悲观、自我放弃,还是积极进取、老而益壮呢?诗人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后者,写下了充满豪情、传颂千古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就像是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而有志于干一番事业的人,即使到了晚年,一颗勃勃雄心仍然不会消沉,对于自己心目中宏伟目标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息。全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充分体现了诗人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老而弥坚的精神风貌。
这种老当益壮、不甘沉沦、人到暮年依然意气风发的精神,得到了后世知识分子的广泛继承和发扬。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酬乐天咏老见示》曰: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诗人在诗中娓娓道来:是啊,人谁不要顾念衰老呢?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呢?身体渐瘦而衣带渐宽,头发稀疏而帽子自偏。书不能多看是因为要爱惜眼力,常用艾灸是为了祛病延年。但经历的事情多了见识也就广了,阅人无数更是一目便可了然。仔细想想这也是一件幸事,想到这里也就心情翛然,自在畅快了。虽然说太阳到达桑榆二星之间已接近傍晚,但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诗人从顾念衰老是人之常情说起,肯定年迈体衰、瘦弱多病是老年人的正常现象,但老年人又有老年人的长处,他们见多识广,阅人明察,那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又有什么可以纠结,又有什么可以想不开的呢?全诗的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表达了诗人面对衰老却毫不悲观、毫不消极、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红霞的豪情壮志。
至于宋代词人苏东坡在其《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吟出的那句:“老夫聊发少年狂”,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自称“老夫”的狂放不羁和豪迈之气。“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白,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出了一个挽弓劲射、宝刀不老、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他矢志卫国杀敌、报效国家的满腔热忱。
二.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把胸怀天下、救世济民视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即使到了生命的暮年仍一如既往,忧国忧民,不改初衷。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他在年近五十头发花白时亲眼目睹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满怀忧虑地写下了《春望》一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诗人的眼中,连年的战争使得国破城残,乱草深深,山河萧条,满目凄凉。尤其是老百姓生活痛苦,亲人分离,四方多难,连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让我头上稀疏的白发越搔越短,怎么不叫人悲痛万分呢!
杜甫在50岁时创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把这种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及迫切要求变革苦难现实的愿望极其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在这个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时候,诗人面对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的穷困,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困顿,然而诗人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种个人苦难生活的悲思之中,而是由此及彼,想到了一大批和自己一样的贫寒之士,并因此而发出了震撼心灵的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种如火一般迸发出来的激情,充分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白居易在73岁垂垂老时,也依然一如既往地关心百姓的疾苦,而且还付诸行动,尽其所能地努力为百姓谋福祉。那一年他已经从刑部尚书的岗位上退休下来了,但当他看到洛阳西南龙门山下的八节石滩峻峭水险,动辄船翻沉溺,酿成事故,而船夫拉纤时则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遂发愿要在此开凿水道,以利通楫,为老百姓做一件善事。他自捐家财,又联合了附近的寺庙僧人等一起努力,开凿修筑,历时数月,最终得以顺利竣工,化险为夷,船筏通行,平安便利,使“从古有碍之险,未来无穷之苦,忽乎一旦尽除去之”,为当地百姓彻底根除了祸患。他自己则适愿快心,作《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以记之。其中第二首诗为: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闇施慈悲与后人。
咏之诵之,让人不由自主地深深感动于诗人老当益壮、救世济民的一腔热情和慈悲心怀。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占领了宋朝的大片领土,致使生灵涂炭,民生艰难。宋朝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激情,誓言抗金复仇,收复国土,创作了大量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诗词。诗人陈亮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犹发出豪言壮语:“复仇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表达了他至死不渝的抗金志向。陆游临终前写下《示儿》一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更是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一位暮年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对于抗金大业的必胜信念。
三.豁达乐观、笑对人生的思想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方面继承了儒家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精神,另一方面又继承了道家崇尚自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及至晚年依然达观地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时时透露出一种自然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风貌。其中最早表现田园生活自在快乐的诗词,要数晋代诗人陶渊明了。诗人在其《归去来兮》一辞中,不仅描绘了大自然悠然而恬静的美好景色:“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描写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自在快乐的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还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潇洒乐观、任其自然的豁达情怀:“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人在这个形色世界里究竟能寓居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去生活,管它什么生死,又何必要惶惶不安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还是顺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走向生命的尽头吧,乐天安命是没有什么可疑虑的啊!
唐代诗人白居易继承了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曾创作《达哉乐天行》长诗一首,来表达他洒脱达观的情怀。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一开头就以“达哉达哉白乐天”起句:
达哉达哉白乐天,分司东都十三年。
七旬才满冠已挂,半禄未及车先悬。
或伴游客春行乐,或随山僧夜坐禅。
诗人开门见山,一上来就说:我就是那个洒脱达观的白乐天,从分管东都(洛阳)的官做起,已经13年了;现在才满70岁就不再为官了,拿着只有原来一半的俸禄,原来出行用的车子也束之高阁了;我有时候陪着客人出去春游行乐,有时候就随山里的僧侣一起彻夜坐禅……,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逍遥自在、乐享晚年的美好图景。然而作者于第二部分话锋一转:因为现在收入减少了,家里又人口较多,所以经常出现缺衣少粮的情况,我又不问家事,陶然醉卧,妻儿老少难免不悦而生出一些怨言。现在我把家中的薄产处置一下,先卖掉南坊的十亩园,再卖掉东都的五顷田,最后卖掉所居住的宅屋,大概可以卖得两三千串现钱。这些钱的一半充作你们的衣食费,一半用作我的酒肉钱,应该差不多够了吧。诗人在安排好了妻儿家人的生计之后,在全诗的最后一部分中又复现了他洒脱达观、自在自乐的性情:
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
但恐此钱用不尽,即先朝露归夜泉。
未归且住亦不恶,饥餐乐饮安稳眠。
死生无可无不可,达哉达哉白乐天!
我今年已经71岁了,而且老眼昏花,发须皆白,头晕目眩。就怕这些钱还没用完,我就已经一命归天了。不过没有归天暂且活着也不错,照样可以饿了便吃,乐了便饮,安稳地睡眠。死生对我来说已经无所谓了,我就是那个通透达观的白乐天啊!
这种乐天安命、晚年尽享田园生活自在快乐的精神旨趣,在元代的词曲小令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如:
孙周卿的《山居自乐》:
西风篱菊灿秋花,落日枫林噪晚鸦,数椽茅屋青山下。是山中宰相家,教儿孙自种桑麻。亲眷至煨香芋,宾朋来煮嫩茶,富贵休夸。
滕斌的《归去来兮四时辞》:
柳丝柔,莎茵细,数枝红杏,闹出墙围。院宇深,秋千系,好雨初晴东郊媚,看儿孙月下扶犁。黄尘意外,青山眼里,归去来兮。
孛罗御史的《辞官》:
诵诗书教子无闲暇,奉甘旨萱堂到白发。伴辘轳村翁说一会挺膊子话。闲时节笑咱,醉时节睡咱,今日里无是无非快活煞。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通透豁达、对老年欣然接纳、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乐观主义精神。
要而言之,中国古典诗词不仅在文学艺术的鉴赏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审美价值,而且在继承和弘扬传统老年观思想精华方面也具有不可低估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并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
周瀚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