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洁卿:老年人要保持心理健康和防治心理疾病

发布时间:2023-08-01浏览次数:10

内容提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首先,要充分认识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相互关系。其次,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多种表现,找到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最后,全社会都要关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有利条件。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心理疾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首先,要充分认识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其次,要针对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多种表现,找到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办法。最后,全社会都要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防治心理疾病,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更为有利的组织保证。

一、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不仅老年人出现的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而且老年人患上心理疾病的情况也逐渐增多。2019年2月,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老年期痴呆的终身患病率达到5.56%。这一数字远高于1982年和1993年的调查结果。为什么老年人的精神障碍流行病率呈上升趋势?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每次流行病调查采用的标准和工具均不相同,随着研究水平的提高,对老年人精神障碍流行病的识别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程度提高,使老年人跟不上时代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加大,以及独生子女家庭导致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是精神障碍流行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近日,杭州市某社区委托心理科学研究院对社区内的一百位老人进行入户心理健康调查,但是结果令人担忧。调查表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较低,而且普遍感到孤独自闭,存在焦虑抑郁和情绪调节控制力弱化等心理问题。专家表示,现在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不是物质生活资料缺乏,而是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由于子女少且工作忙,很少有时间陪伴老年人,而自己融入社会的能力低,参加社会活动少,因而造成许多心理问题。更严重和更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心理疾病已经威胁到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有关调查表明,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每年至少有10万55岁以上的老年人自杀死亡,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目前,自杀已排到我国老年人死亡原因的第十位,而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75%有明显的精神抑郁。因此,关怀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和治疗他们的心理疾病已经刻不容缓。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紧密联系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精神状态良好,乐观开朗,疾病就会减少,有了疾病也容易治愈;相反,如果精神状态不好,整天闷闷不乐,抑郁寡欢,就会使疾病缠身,而且难以治愈。老年人得了抑郁症,不仅给病人和家庭带来精神痛苦,还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如直接的医药费和住院费用,间接的家属照料、误工和护工等费用。此外,还容易导致其他疾病的并发,由于多种药物同时使用也会引起不良反应等,可谓是雪上加霜。

可见,关怀和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极其重要,不仅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而且间接关系到社会生态的改善和医疗资源的节约。因此,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受到每个家庭、各级政府和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老年人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和解决办法

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常常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时觉得很不起眼,感觉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及时克服,就会使其加重和向不 利方面发展,甚至会演变为心理疾病。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有以下多种表现,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到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第一,过分守旧,不能与时俱进。人到老年,有点守旧是难免的,但是如果过分守旧,就容易形成代沟,产生人际矛盾,成为老年人健康的障碍。产生过分守旧的原因:(1)生理原因。随着年龄增大,人体的各种功能退化,特别是记忆力变差,认知能力减弱,使老年人感到接受新事物困难。(2)心理因素。有些老人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不爱交往,容易导致固执、刻板和思想上的保守。(3)负面影响。老年时期是负面事件的多发阶段,如衰老、疾病、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在负面事件影响下,会增加老年人的预防心理,加剧了守旧的情绪。要解决老年人过分守旧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1)增加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2)积极调整心态,改变认知习惯,了解社会发展和更新思想观念。(3)学会换位思考,积极沟通交流,增加相互理解,主动克服代沟。(4)对新鲜事物要敢于尝试,对新的外部环境要主动适应。(5)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理解、指导和帮助。

第二,空虚失落,缺乏生活目标。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其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相应减少,社会角色发生变化,突然失去了生活规律和奋斗目标,因而容易产生失落、空虚、苦恼等负面情绪。老年人要改善和消除这样的空虚感和失落感,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1)坦然接受退休以后的现状。要知道到退休仅仅走完了人生三分之二的路程,因此不必失落,应该积极面对。还要认识到身体的衰老是无法改变的,而人的心理是可以调节和管控的。我们要坦然接受社会角色的转换,去追寻新的理想和目标。(2)重新评价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退休后,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是老年人拥有成熟的心态,丰富的经验,完全有能力从另一些方面为家庭和社会做出新的贡献。(3)努力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目标往往能激励人们的行动,新的目标可以使老年人对生活产生新的希望,这是改善空虚状态的有效方法。(4)主动参与和承担家庭事务。家庭是温馨生活的港湾,也需要精心呵护和悉心经营。因此,老年人要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提高家庭事务的参与度,这样既能使家庭关系融洽,又能提高自己在家庭生活中的成就感。(5)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尊重,在缓解空虚感的同时,还能体会到集体活动的快乐,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第三,不满现状,缺乏满足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既与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外界状况有关,又与主观需求和价值观有关。客观条件局限和主观要求过高等,都会导致不满心理的增强。现实中老年人缺乏满足感的原因有三个:(1)选择的参照对象不合适。满足感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最终取决于个人所选择的参照体。因此,心理学认为,选择的参照对象不合理,就会造成认知偏差、心理失衡,使满足感下降。(2)主观追求的精神需要过高。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恐老、怕病等多种心理。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有的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会产生孤独感;有些老人生病和衰老后,认为自己没用,又怕成为家人的负担,因此失去生活的勇气等。这些表明老年人需要得到抚慰、陪伴、尊重等心理需求。(3)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日渐降低,特别是生病时,更需要在饮食、就医、护理等方面得到他人的帮助。因此,老年人提高满足感的方法也有三个:(1)在与同时代人比较时,要找一个合适的、力所能及的对象,这样既能促进自身努力,又不会诱发心理失衡。(2)要与自己的过去比,这样就会看到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是相等的,甚至是“超值”的,就会感恩和知足。(3)要积极应对各种生活压力。研究表明,能积极应对生活压力的老年人幸福感更高,而消极应对生活压力的老年人孤独和不满情绪更高。

第四,情绪焦虑,缺乏平常心。焦虑是一种常见的不良情绪。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个人的应对能力下降,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焦虑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缓解,就可能发展成为的焦虑症。导致老年人焦虑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身体的健康问题。随着年龄增加,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等疾病开始困扰老年人,而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就容易出现焦虑情绪。(2)应激性事件的影响。许多焦虑障碍患者在发病前往往经历过应激性事件,如发现自己身体出现异常、生活环境突然变化、子女未能达到自己的期望等,都容易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3)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焦虑症的遗传度约为30%,因此有焦虑症家属史的老人,更要重视控制和消除焦虑情绪,防止焦虑症的发生。排除焦虑情绪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1)保持情绪稳定。稳定情绪和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注意稳定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神经、心血管、呼吸、胃肠道系统的健康运行,可预防和减轻焦虑情绪。(2)合理对待焦虑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易受焦虑情绪影响的老年人容易出现两类“逻辑错误”:一类是过高估计负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担心与自己有关的负性事件;另一类是过分戏剧化或灾难化地想象事件的结果。如果能够换位思考,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性,而消除焦虑情绪。(3)学会主动放松心情。老年人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多运动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焦虑情绪。(4)接受综合治疗。焦虑情绪持续时间较长者,要警惕患焦虑症,应到医院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可分为三期,包括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进行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和放松训练等,这样的综合治疗容易取得较好的疗效。

三、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创造条件和提供保障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全社会都必须关心和重视的重大问题。这里的全社会包括各级政府,企业和事业单位,社区里弄,乡村邻里以及每个家庭。要从方方面面入手,做好有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工作,并且使之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一,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过去常常用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来代替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虽然二者有联系和交叉的部分,但是不能完全替代。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主要是解决人的“三观”问题,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主要是解决人的健康问题,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与人的“三观”没有直接联系。因此,我们在对老年人进行政治思想的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老年人在政治思想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都能取得收获和提高。

第二,组织老年人参加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各级组织应该针对老年人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定期召开专题报告会,举办多种类型的心理学讲座和研讨交流活动,让老年人能学到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和相关论文,出版有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通俗读本和理论专著,为做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第三,健全防治老年心理疾病的咨询医疗机构。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提高,老年人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比例在逐步上升,相应的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咨询医疗机构严重不足,从事老年心理疾病咨询和医疗的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因此,健全老年人心理疾病的咨询医疗机构和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国家一方面要增加专项投资来解决机构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培训等,迅速培养和充实专职人员队伍,使老年人的心理障碍有处咨询,使他们的心理疾病有处治疗。

第四,创造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上下结合,同心协力才能实现。首先,党和政府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并能加以贯彻和落实。其次,要全社会参与关心和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工作,要完善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健全专职人员的队伍,特别是城市的社区和农村的乡镇要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真正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再次,要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形成从家庭到社会,人人都关心和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使老年群体的余热和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简介:

周洁卿:(1951.12—),女,上海市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金融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黄金与黄金市场、保险理论与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