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我国老年人的任务艰巨而又责无旁贷,不能“等靠要”坐享其成,而要有所作为。无论从科学依据,还是从实际效果而言,广大老年人只要持之以恒参加散步这一有氧运动,定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标,从而为国家的健康事业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散步; 健康中国; 老年人; 优选项目
在“十三五”开局的2016年,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水平,实现人民健康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且明确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在习近平强国富民路线指引下迈出的又一重大步伐。这一宏大目标必须在全体国民统力合作努力奋斗才能达到。
一、散步——老年群体健身的优选项目
对于“健康中国”规划的实施,处于弱势群体的老年人最敏感,任务也最艰巨。多年来,虽然党和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爱老年人群体的政策法规,也投入了不少人力和财力,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也逐步改观,其明显一点就是高龄老人队伍在逐渐增大,但情况不容乐观,大量老年人受着1至2个、甚至更多的慢性病折磨,如今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进入井喷时期。在这次新冠肺炎疾病中,据权威部门统计,发病年龄和死亡年龄比较高的是在50岁-70岁的比较多,其中60%-80%的病人都患有慢性基础病。慢性病严重危及生命安全,引起广大老年人的警觉和采取了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如今要建设“健康中国”,广大老年人不“等、靠、要”而是责无旁贷地主动行动。他们除了积极就医外,在强身健体上也采取了诸如打乒乓、打羽毛球、游泳、跳广场舞、打篮球、跑步等锻炼。在众多项目中,我们认为散步是最适合老年人防病健身的项目。
散步行为有不少优点,他不像其他运动项目那样需要有球场、泳池、乒乓桌等场地和设施,也不需要找个竞技对手,散步的路线选择、时间的长短、天气的安排都有自己决定。因此,散步是不用花钱,随心所欲、轻松自如的体育运动。
二、老年人散步健身的成效显著
古今中外对经常散步能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非但是观念上重视,而且身体力行,从而取得良好效果的不乏其人。对于常行走于青山绿水之间触景生情的诗人尤其如此。如楚国的大诗人屈原的《行吟泽畔》便抒发其湖水之畔行走的情怀。倘不是怀才不遇被楚赧王放逐,62岁那年悲愤忧闷投身汨罗江,想必本来其可以活得更久些。之后的杜甫老了还要“羸老思散策”,扶着手杖去散步。王维也要“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尽享乐趣。另一位大诗人南宋的陆游则喜欢“散步持书卷”,边走边看书,脑体结合,一举两得,他享年八十五岁高寿也就不奇怪了。又据刊物登载,在光绪35年有个叫徐宝来的,从一个道士处得来“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的“五言真经”,自此,他就每天到户外坚持走五千到一万步,活到一百岁后,他仍每天绕着庭院走上一、二百圈,直活到103岁寿终。在现代社会中通过散步颇有见效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如有刊物登文说,时年94岁的老将军孙毅长征途中骑马行军时,被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瞧见,得知其旧军队呆过,取消了骑马资格,只得凭着一双腿步行到延安,自此走路成了他的必修课。他每天坚持走20华里,即使备有专车,他也常闲置,走出了一个好身体。
在国外,不少专家对散步的优点也颇有探讨。如日本的运动生理学专家研究表明,成年人只要坚持有规律地行走12周,就会达到体态端正、腰围变细的效果;而且身体结实,不易疲劳。有报道称,英国一些地方政府为改变市民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导致体制下降的趋势,推行了一项物质奖励措施,鼓励国民多散步。规定如果一个家庭每周能够完成至少散步三次,每次达到1.25万步,将可以获得超市8.5折购物折扣券。
因此他们如此重视和推崇散步,不但普通百姓把散步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是不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也视若健身良法。如韩国现代集团会长郑周永都以步代车,他每天坚持步行50分钟走3公里路程到公司上班。就是有的国家最高领导层的首脑们对此也乐此不疲。如美国前总统罗斯福通过经常步行治好了哮喘。艾森豪威尔通过行走,使心脏病得到痊愈,肯尼迪一周要走80公里以强身体。
三、老年人散步能强身健体的原因
从生理、心理、医学和运动学科等研究分析,散步能强身健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散步是一种有氧运动
人体的供能主要来源于脂肪、糖类和蛋白质。低强度的运动耗能较小,氧气通过血管有足够时间被输送到组织细胞中去代谢,以此将脂肪转化为能量,缓慢的散步运动就是处于这种有氧运动为状态的范畴。它能使人体器官产生活力,增强免疫力,也有利于血糖、血脂的控制,减少产生诸如高血压、糖尿病、中风之类的风险。
(二)能强化侧枝血液循环
经常散步持续轻度挤压下肢血管,使心脏中动脉的别枝舒展开来,增强了侧枝血循环系统的运力,使心脏供血得到满足和改善,从而避免产生缺血性心脏病。
(三)强筋健骨的好举措
人到老年下肢肌肉力量损失有的达到40%-50%,骨质疏松、骨密度减少已呈常态。骨骼缺柔性,而骨裂和骨折,给老年生活带来很大风险,迈开脚步温和地走动和散步,增加了血液的流量,腿部肌肉和骨关节都获得营养的滋补,从而肢体筋键和筋膜提高了柔韧强健,防止了萎缩和退行性病变。
(四)散步减肥胜于节食
人的行为动能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脂肪、蛋白质、糖分类等物质演化而成。老年人退休在家行动量变少了,所需转化成动能的物质也相应减少,才能达到平衡。但由于生活条件改善,闲居在家,食谱品位上很大提升,不少老年人吸取营养过剩,人就发胖,有的吃得腰粗肚大。医学表明肥胖症除了带来生活不便,还会诱发诸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肾病等不少慢性病。
治疗肥胖就要减少体重。有人采用药疗,也有的平衡膳食甚至节食。药疗含有毒副作用,节食等方法不妥,会造成低血糖和偏食等不良现象。我们认为选择散步不失为一帖减肥的良方,因为通过散步这种温和运动所需肌体各个环节活动能量,来自慢慢消耗体内过多的脂肪、蛋白质和糖分,体重由此减轻。
(五)散步是老年人解除愁困的开心果
退休后老年人从人多忙碌的工作环境中解脱了出来,专守了一个清静而又悠闲的小天地,与人交往的圈子由此变小了。以往与同事们日常工作交往外,业余时间热热闹闹心情愉快不亦乐乎。如今只整天忙吃喝三餐等家务,老两口双眼相对,已不会打趣弄俏,冷冷清清地过日子。而一个“愁”字难舍难弃地萦绕在脑间。自己觉得头发白了,眼也花了,手脚也不灵活了,为体弱多病衰老发愁;有的为婆媳间矛盾发愁;有的为失去亲人、好友发愁;有的为第三代择校读书愁;有的为自己入股行情或投资理财是否被骗发愁;有的为自己百年后遗产处置而愁;也有的为家中有啃老族发愁等等。俗话说“愁会伤人”,老年人愁眉不展,会给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不少负面影响。
散步场所选择不少人在自己的生活小区。我们认为,理想的地段在树林成荫、花香鸟语的公园,或绿油油的广阔田野。在那里可以眉目舒展,心旷神怡,饱览生机盎然大自然的风彩。另方面,那里空气充满着氧气,使散步有氧运动享受到氧吧的程度。最后一点,人体是一个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经络系统等循环系统等诸多系统的有机功能合成体,其中支配人情绪的神经系统是居于“司令部”指挥地位。散步作为一个能解困释怀、调节情绪,减少脑细胞因内外因素刺激而受损的程度。还能得到休养生息,这样神经系统就能健康,从而很好发挥其主导作用。各个器官系统健全正常运转,人就能迟缓衰老,达到健康增寿的目的。
四、老年人散步的注意事项
散步是一种体育运动,必然有其需要注意的地方,老年人必须高度重视。
(一)心理和姿态的调正
散步既不同于快节奏的赛跑,也有别于闲逛,而是有目的慢节奏的体能运动,意念中不应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的思念,要把一切烦心事置于脑后,这样气血顺畅,运动效果能提高。散步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其次,身体姿势必须协调,不应低头弯腰,而要挺胸平视,两肩稍提,双臂放松自然摆动。脚跟先着地,以免脚尖先弯曲着地频繁刺激而引起酸痛。
(二)对于有慢性病老年人散步的注意点
1.高血压患者运动时间下午4-6时为宜,因为精神、体力、心肺功能都处于最佳时段。
2.糖尿病患者不要空腹散步,运动前半小时适当进食,也可随身携带一些甜食。
3.痛风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因低温血管收缩,体内尿酸浓度升高。要多饮水,以防痛风发作。
4.胃肠供能差的散步时顺时针按摩腹部,以提升胃肠功能。
(三)饭后不宜百步走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似乎已成人们的通识,但从健身科学角度分析,这一观点欠妥。原因是因为人体刚进食必须有足够的血液以助胃肠道消化。倘饭后立即去散步,会有一部分血液流到腿、脚等运动的肢体中去,减弱了消化液的分泌,使得消化系统供能降低,食物营养的吸收减少。因此进食后20-30分钟散步为宜。退休的老年人的散步有条件把握这一时段。
(四)其他
老年人视力差,腿脚不济,要选择平坦的道路散步。散步时,所穿的鞋子也很重要,要选轻便、舒适,有轻微弹性的为佳。着装方面要适合季节时令与外界湿度相适应,透气性也好的,不妨新潮一些,以提升精气神。夏冬两季戴个帽子,保护好头脑预防中风。老年人散步时,不妨拿根拐杖,多一个平稳点。在外国对手杖不仅老年人用,不少年轻人也用,不旦是防跌,而且作为一种文明的风度。
综上所述,散步这一人们习以为常的形体动作,竟能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如此大的效能,难怪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92年就指出“步行是世界最好的运动”这一精辟的忠告。我国广大老年人倘能-坚持不懈地加以实施,不仅慢性病泛滥的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老年人的医药费可以少花,节省了国家的补贴开支,长寿的健康老人也会增多,更难能可贵的是,象征“夕阳”的老年人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发出了一份可贵的光和热。
作者简介:
查旭东:男,1945年5月出生,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2005年退休,退休前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图书馆学、人才学。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撰书4部。曾多次获中国图书馆学会、上海人才研究会等优秀论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