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英、陈承明:重视和发挥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

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10

内容提要:老年人退休以后,不应无所事事,而要有所作为。所谓老有所为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发挥余热和发扬奉献精神,自觉地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可见,老有所为具有两重积极性:一是要为社会做贡献,包括为国家、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二是要为家庭做贡献,包括对父母、爱人和子女尽责任。现实表明,老年人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不是完全对立和彼此消长的,而是同时并存和相互促进的。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不仅有其共同特点和内在联系,而且有其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因此,要充分认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使它们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成现代化强国做贡献。

关键词:老有所为;两重积极性;相互关系;有机结合


退休后能否继续发挥余热和实现老有所为?这是所有退休老人都会提出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有些人认为,退休是完成职业使命的标志,因此剩下的时间就该是享受人生,安度晚年了;有些人认为,退休是新生活的起点,可以从兴趣爱好出发,干一番自己喜欢的事业;也有人认为,退休就是从社会退回家庭,要为家人和子女做好后勤服务工作。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如何才能使老年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呢?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里从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及其共同特点

什么是老有所为?从本质上讲,就是发挥余热和发扬奉献精神,自觉地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因而老有所为包含了两重积极性。从一方面讲,老有所为是要为社会做贡献,包括为国家、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从另一方面讲,老有所为是要为家庭做贡献,包括对父母、爱人和子女尽责任。也就是说,老有所为既要为社会做贡献,也要为家庭做贡献,体现了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的两重积极性。有些人认为,老有所为只是指对社会做贡献,而做家务是应该的、琐碎的,谈不上“作为”或“贡献”;有些人则相反,认为老有所为就是要对家庭做贡献,因为已经退休,脑力和体力都开始衰退,所以不再需要对社会做贡献了;更有人认为,这两者是矛盾和对立的,在时间和精力上是相互消长的,因此不能同时兼顾。事实上,这样的认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准确地讲,老有所为不论是为社会还是为家庭做贡献,都是题中之意,二者不能偏废。只要妥善安排,统筹兼顾,它们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可以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因此,正确认识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及其相互关系,成为老年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老年人不论是为社会还是为家庭做贡献,虽然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但他们有些共同特点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必须充分肯定和值得发扬的。一是他们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论是大事小事,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做好,而不会计较所谓的报酬和得失,体现了极高的奉献精神。二是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所作所为更能符合社会和家庭的需要,更能解决现实问题。三是他们的目标可行和措施得当。因为他们会从现实的物质条件出发,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去寻求理想的目标,因而也更有成效。四是他们具有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韧性。因为他们经历过长期艰苦工作的磨练,养成了不畏艰辛和不怕挫折的顽强品格,因此特别能够克服困难和坚持不懈。这些共同特点正是老有所为的基本前提和可靠保证,正因为老人们大多都有这些特点,因此不论是社会工作还是家庭事务交给他们,都会使人感到特别放心,老人们也会为此而感到自豪。

二、发挥老年人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

老有所为的第一重积极性,即老年人具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有些人认为,退休前是为社会做贡献,退休后应该为家庭做贡献了,这是片面的想法,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实际。其实,绝大多数退休职工,身体很好,而且各有所长,有些人还身怀绝技,因此特别希望能在退休后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如有些老年教师讲课特别受欢迎,退休后仍能长期活跃在讲台上。有些科研人员已经把学术研究看成是生命的组成部分,退休以后仍然坚持著书立说,甚至到了八、九十岁仍然笔耕不止,硕果累累。如有些老医生医术特别高超,退休以后还是受到病人的青睐,他们也能在发挥余热中找到乐趣和延年益寿。又如,有些工程师和科技人员退休以后,坚持到特别需要他们的民营企业或乡镇企业施展才华,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即使没有特殊技能的普通劳动者退休以后,也能够帮助社区和街道做些文化宣传、环境卫生和安全保卫等工作。再如,像媒体经常报道的那样,有些老人虽然居住在边远山区,仍能坚持植树护林,保护生态环境,为造福人类做贡献。有的老人不畏艰险,开山筑路,为他人生活提供便利。有些人甚至在大病以后,取得了战胜病魔的宝贵经验,通过讲座等形式传授给大家,使更多人收益。可见,老有所为的形式丰富多彩,没有大小贵贱之分,只要有一颗甘于奉献的热心,人人都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怎样才能使老年人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发挥积极性创造条件和提供平台。例如,组织老专家为年轻学子开讲座和进行传帮带,使他们的丰富经验和高超技术得到继承和延续。为老年理论工作者提供学术研讨的资金和场所,为他们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创造有利条件。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他们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退休教师参与学生工作,并开展了与青年学生的结对子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使青年学生得到了老同志的指导和帮助,而且也丰富了老同志的退休生活。学校还建立了教学督导小组,组织退休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工作,这样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且能用他们的丰富经验指导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还创办了老年大学,也为有特长的教师提供了发挥才能的舞台。此外,在充分发挥老同志积极作用的同时,各企事业单位对这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需要,更要给予关怀和照顾。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要给予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应该给予他们的福利待遇也要及时到位,使他们在为社会做贡献时没有后顾之忧。可见,老有所为是一个内因和外因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发挥老年人为家庭做贡献的积极性

老有所为的第二重积极性,即老年人具有为家庭做贡献的积极性。有些人认为,只有为社会做贡献才叫老有所为,如果只是做做家务、带带小孩称不上老有所为,这也是错误的。老有所为不分事情大小,不论是为社会还是为家庭做贡献,都是必须的和不可或缺的。有些人在职期间,由于工作繁忙,无隙照顾家庭,因此产生了对家人的愧疚心理,他们希望在退休以后,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以弥补,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其实,在现代社会中,老人在照顾家庭方面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为青年人更多、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由于老人少,小孩多,因此托儿所特别紧张。现在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老人多,小孩少,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常常是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因此,现在托儿所已经没有了,老人们把托儿所的工作和职能全部承担下来了。老人带小孩,帮助子女培育第三代,既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特别是看到子孙后代的茁壮成长,会感到无穷的欣慰。因此,这种既耗费体力,又使人愉悦的付出,特别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现在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好了,人们的寿命显著延长,因此八、九十岁的老人,需要五、六十岁老人照顾的现象非常普遍。许多退休老人承担起照顾年迈父母的艰巨任务,特别是照顾那些久病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和有某些残疾的老人,更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艰辛和努力。有些老人虽然自己身体还行,但是爱人却疾病缠身,有些甚至瘫痪在床,需要日夜守护和照料。他们也能做到不离不弃,精心护理,见证了爱情的巨大力量和持久魅力。可见,退休老人不论是照顾父母、爱人和子孙都是在为家庭做贡献,这种积极性是值得大力提倡和充分发扬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这些状况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健全各类社会保障制度,对减轻老人们的家庭负担和精神压力是多么的重要。有些退休老人还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就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加快敬老院等社会福利机构的建设,增加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护理人员和扩大钟点工队伍就显得十分必要。有些老人照顾孙子、孙女缺乏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加快发展有利于儿童培养和健康成长的幼儿培训机构,来弥补老人们的缺陷和不足。有些夫妻双方身体都不好,难以互相照顾,有的甚至是孤寡老人不能自理,这就需要得到单位、街道和相关部门的关心和照顾。因此,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事业,成为老年人为家庭做贡献的坚强后盾和有效补充。

四、老年人两重积极性的有机结合

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是密切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一个人不可能只为社会做贡献,而丝毫不顾及家庭事务;同样,一个人也不能只为家庭做贡献,而丝毫不顾及社会需要。事实上,为社会与为家庭做贡献常常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从广义上讲,社会是无数家庭的综合体,为社会做贡献实质是为每个家庭和全体人民做贡献。社会进步了,国家富强了,每个家庭和个人都会受益。同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基础的组成部分,为家庭做贡献,实质是间接地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如果每个家庭和谐进步了,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正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众人拾柴火焰高”讲的就是这些道理。因此,我们在为社会做贡献时,也要分出部分时间和精力来为家庭做贡献。同样,我们在为家庭做贡献时,也要分出部分时间和精力来为社会做贡献。从实际上讲,家庭生活安排好了,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就更安心了。同样,老人们为社会做贡献,如果出了成果和产生了影响,也就更能得到家庭成员的理解和支持。因此,要用合理安排和统筹兼顾的方法,使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老有所为的两重积极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老人们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实际学问,需要他们从多方面加以学习和探索。首先,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良好的体力作保证,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就无从谈起。有些人认为,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就能保持身体健康,其实不然,可能相反。每天饱食终日,无所作为,势必造成精神空虚,甚至产生不良嗜好,如有些老人过度烟酒和痴迷赌博等,反而容易导致身体衰弱和疾病缠身。而积极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的人,由于他们生活充实,充满爱心,反而使他们精神愉悦和身心健康。因此,我们也要深入探究积极奉献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发扬和崇尚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把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看成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社会越进步,越需要人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使更多的人积极地为社会和为家庭做贡献,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集中体现。再次,也要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妥善安排好社会工作和家庭事务,正确处理好时间和精力上的矛盾,使为社会和为家庭的两重积极性都能发挥出来,使老人们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过程中,付出更大的努力和取得更大的成就。



作者简介:

沈国英:女,20111月退休。退休前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同时也是图书馆工会离退休人员工作的负责人。退休后任图书馆退休支部组织委员、退管办理论小组的副组长。

陈承明:男,江西瑞昌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退管办老年理论小组的组长。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