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老年观是人到老年时期的一种特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涉及到老年人对疾病、生死、财富、家庭、幸福、快乐等种种观念的思考和看法。中国传统老年观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长期传承下来的关于老年问题的观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智慧结晶。在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形势下,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老年观并继承和弘扬其中的思想精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老年观;主要内容;思想精华
老年观是人到老年时期的一种特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涉及到老年人对疾病、生死、财富、家庭、幸福、快乐等种种观念的思考和看法。怎样正确地看待老年并幸福地度过老年,是每一位老年人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西方,公元前一世纪的古罗马哲学家、教育家西塞罗,曾经写下了《论老年》的名篇,对老年观作过专题的讨论。而在中国古代,也有许多哲人和学者深入探讨了老年问题并详加论述,给我们留下了一系列有关老年观的理论精华。可以说,中国传统老年观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长期传承下来的关于老年问题的观念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智慧结晶。在当前中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的形势下,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老年观并继承和弘扬其中的思想精华,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新时代老年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理论自信和老年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老年观内容丰富,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哲人和学者就开始思考老年问题,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不同风格的老年观思想。当时比较有影响的老年观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传统儒家的老年观,我们可以把它称为社会价值论的老年观。传统儒家从社会伦理价值的角度出发,希望老年人能够通过修身养性,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仁义标准和礼仪规范,从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君子,成为年轻人乃至全社会的榜样。孔子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曾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中国古代以五十岁开始步入老年,所以孔子这段话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就是对自己老年时期三个阶段的总结。第一阶段是“五十而知天命”,这是说50岁以后,自己认识到天命了。按孔子的理解,这个天命就是天道,可以用“仁”和“礼”这两个字来表达。用现在的话说,“仁”就是一颗爱心,“礼”就是社会规范。第二阶段是“六十而耳顺”,这是说60岁以后,当自己的耳朵听到各种各样的言论时,就会很自然地用心里认识到的天道去考察它,就能够对这些言论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会去盲目地相信它们。第三阶段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说70岁以后,只要凭着自己的内心和直觉去做,就都能够符合仁义的原则而不会逾越礼仪的规范了。孔子自己求仁得仁,同时也希望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向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儒家历来很崇尚尊老、爱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但它更重视老年人道德品质的修养和提高。如果你不仁不义,德行有亏,那么即使年纪再老,也得不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反而会遭到大家的唾弃和抨击。据《论语》记载,孔子有一次用手杖叩击一个老年无赖的小腿,并责骂他“老而不死是为贼”。在儒家看来,年龄固然很重要,但道德品质却是最重要的;老年人固然需要得到尊重,但老年人更应该成为大家的道德楷模和榜样。
第二种是传统道家的老年观,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哲学本体论的老年观。它不像儒家那样从社会人生和伦理价值出发来思考问题,而是从浩瀚的宇宙和大自然的本体出发,对人的生命、衰老和死亡进行终极性的观照。摆在老年人面前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一个是疾病,再一个就是死亡。而死亡作为人的生命的必然归宿,又是摆在每一个老年人面前的一个坎,这个坎在思想上大家都迈不过去,而在实际上大家又不得不迈过去。因此,生死观也就成了老年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成了老年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从来不谈死亡的问题,孔子的学生曾经问老师说,人死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问题也没搞清楚,死又怎么搞得清楚呢?(参见《论语·先进》)但道家却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深的思索。在道家看来,人的生命和死亡,都是大自然中的气的一种聚散和变化的形态。自然之气凝聚成形,这才有了人的形体和生命;而一旦年老衰亡,死了以后,原先凝聚成形体的气就消散开来,复归到大自然之中去了。所以,人的生死其实是一体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命可以说是死亡的延续,而死亡又可以说是生命的开始。正因为如此,所以死亡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与其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地去面对它,还不如坦坦然然、平平静静地去面对它。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顺其自然地生活,该吃吃,该睡睡,该干嘛干嘛,何必要搞得那么担心那么痛苦呢?这就是道家豁达的乐观主义的生死观和老年观。我们在道家的书中,尤其是在《庄子》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很多的寓言故事来表达道家的这种豁达态度。比如有一个故事说:庄子的妻子死了,他的朋友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敲打着瓦盆在唱歌。惠子就对庄子说:“你妻子与你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又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却还要敲着瓦盆唱歌,不也太过分了吗!”庄子回答说:“她刚死的时候我也很难过很感慨啊,但后来我想通了。其实她最早也是没有生命的,是由气慢慢成形,才慢慢地有了生命。现在她回归了自然,安安静静地躺在天地之间,这就像四季的变化一样正常。我还要呼天抢地对着她痛哭,不是也太不懂天命了吗?”(参见《庄子·至乐》)当然,道家虽然主张坦然豁达地对待死亡,但这并不表示它不珍惜生命。它一方面主张不要畏惧和害怕死亡,另一方面又主张要善待生命,要通过修道去争取长寿。据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就是一个长寿的典范,有人说他活了160多岁,也有人说他活了200多岁。在道家看来,只有通过修道并真正得到了道,人才能够长寿,才能够得享天年。
第三种是传统医家的老年观,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生理论的老年观。它既不像儒家那样从社会伦理方面来要求,也不像道家那样从宇宙本体方面来观照,而是从人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和病理状况出发,来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并由此而追求老年人的健康和长寿。医家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一问,就借黄帝之口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听说上古的人都能活到百岁以上且动作一点也不衰老,而现在的人五十岁开始就动作衰老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时代变了呢,还是现在的人做错什么了呢?这说明传统医家对老年问题非常重视,把老年问题放在一切问题的首位。在医家看来,人体的本质就是自然之气(这一点和道家的观点是一致的),而人体的衰老则是自然之气由盛而衰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体生理状况的自然改变。所以医家认为,人体的衰老既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是一种渐进的生理过程。他们用人体“五脏(心肺肝脾肾)气衰”的理论来描述这个衰老的过程,认为人生其实在40岁壮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衰老的迹象,到50岁肝气始衰,60岁心气始衰,70岁脾气虚,80岁肺气衰,90岁肾气焦,到100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最后老死于天年。基于这种自然生理论的老年观,传统医家特别重视从老年人自身肌体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出发来保养身体,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例如要注重“养心”(这里的“心”不光指人体的心脏器官,还包括了人的情感、思想、意志等心理方面的因素),注重“运动”,注重“睡眠”,注重“饮食”等等,以此来追求人体的健康和长寿。
以上这三种老年观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老年观,它为中国传统老年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基调。到了汉魏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传统老年观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佛教的老年观就比较独特,与前面所说的三种老年观都很不相同。佛教从“老是一种痛苦”(老苦)这一基本判断出发,认为人生就是一场苦难,包含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与所爱的分离)苦、怨憎会(与所怨憎的聚会)苦、求不得(所求取的得不到)苦和五取蕴(各种烦恼)苦这八种痛苦,而老苦是其中不可避免的痛苦之一。佛教的整个教义理论和宗教活动,就是以解除痛苦为目标,以解除包括老苦在内的人生一切痛苦为目标。至于道教老年观,也有它独特的内容。它一方面继承了早期道家的老年观思想,主张道法自然,豁达乐观,善待生命,修道延年,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提出了一个新的口号,叫做“我命在我不在天”(《养性延命录·教诫篇第一》),即是说我的命运和寿命是掌握在我自己手中的。在道教看来,人的容貌长相以及天资是否聪敏,是由天(自然)来决定的;但他的体质强弱和寿命长短,却可以由人来决定。只要我们把握了这个“生命之要”的道,再辅以“形神兼修”的养生方法,那么健康长寿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这种“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把中国古代对于生命观和老年观的认识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以上是汉魏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对传统老年观思想的充实和发展。以后又经过唐宋时期士人和知识分子的进一步阐述和发挥,经过宋明以后儒生和医家相结合的“儒医”做进一步的提炼和总结,从而使中国传统老年观理论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营养,并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整的思想体系。
纵观中国传统老年观理论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不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而且思想深刻,充满睿智。它的那些理论精华不仅为古代的老年人提供了精神食粮和行动指南,而且长期地影响了中华民族老年人群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直到今天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这种具有现代意义的老年观思想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老有所为”的思想
所谓“老有所为”的思想,就是始终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虽然已届老年,但依然老当益壮,有所作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一方面养性明理,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为,为年轻人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服务社会,鞠躬尽瘁,做出贡献。
(二)“老有所学”的思想
所谓“老有所学”的思想,就是始终保持一种好学乐学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永无止境。就如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那样,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亦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的那样,“学至乎殁而后止也”,把学习进行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不断地在学习中增长知识,提升自己,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老年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年人。
(三)“老有所乐”的思想
所谓“老有所乐”的思想,就是始终保持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一颗纯朴愉快的童心,努力从生活中寻找乐趣,创造快乐,永远微笑着去面对人生,面对因老年而带来的一切问题。不仅如此,这种“老有所乐”的思想还要求超越个人自身快乐的“独乐乐”,达到推己及彼的“众乐乐”,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快乐观,把积极的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融于个人的快乐之中,达到与众同乐的最高境界。
以上这三个方面,只是中国传统老年观当中最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一部分思想精华。其他还有许多精彩的内容,都需要我们把它们发掘出来并融入到今天的老年教育中去,用以指导当代老年人的行为规范和精神生活。
【作者简介】
周瀚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