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病毒是人类的强劲对手,经历2022年春大上海保卫战,上海正在切实总结经验教训。常态化防控时期我们继续做好个人防护,要把防疫新老“三件套”、“五还要”作为日常生活和出行的“标配”。在疫苗接种方面,老同志要积极慎重,应种尽种。老年人要熟悉掌握网络技术,与时俱进,用好这一当今最重要的工具。总之,要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员,老龄事业的学习实践员。
关键词:新冠病毒; 大上海保卫战; 老有所为; 疫苗接种
2022年,上海经历了开埠以来医学防疫意义上空前规模的大上海保卫战。
3月份是遭遇战。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2的大规模侵袭,每日阳性人数(确诊+无症状者,下同),从3月1日的1+1,直到3月31日的358+4144。
4月份是阻 击战。整个上海进入“静默管控”状态。阳性人数从4月4日的过万(268+13086),到4月13日的峰值(2573+25146),再到4月30日的回落(788+7084)。应该说,整个4月份,也是全体市民最艰苦的日子。
5月份是反击战。全市各区,以实现社会面清零为目标。到5月10日,全市阳性人数为228+1259,社会面阳性人数首次清零。到5月29日,全市阳性人数为29+93(社会面感染者为1人)。2022年春的大上海保卫战取得胜利后,全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逐步转回常态化。
一、冠状病毒是人类的强劲对手
从生物进化角度看,病毒是人类的“老祖宗”。人的冠状病毒早在1965年已被分离出来,但人们目前对它们的认识仍然相当有限。目前已知,有7种冠状病毒能感染到人,引发各种疾病。其中最先发现的4种,均可引发上呼吸道感染,是普通感冒的病因之一。
在2002年冬到2003年春夏,肆虐全球的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国内简称为非典),其病因则是当时新发现的第5种侵犯人类的冠状病毒。在2003年初春那次抗疫的惊涛骇浪中,一开始广东全省疫情严重,但病因不明。3月底,中国疾控中心洪涛院士宣称,非典型肺炎的致病源已经成功分离,是一种新变异的衣原体(可用抗生素医治)。但广州医学院钟南山院士凭着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精湛医技,果断予以否定,率先探索出了一套明显有效的病毒防治经验!此后病情在北京蔓延。解放军301医院外科老主任蒋彦永,针对北京疫情的严重失实情况, 4月4日晚,写了一封800字左右的电子邮件,发给CCTV-4和凤凰卫视两家电视台。4月11日第一封表达慰问的国外传真,来自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4月20日,中国政府宣布撤销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和北京市市长孟学农的职务,并由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兼任卫生部部长,王岐山出任北京市代理市长。大规模防治行动开始后20天,北京发病人数开始明显下降。当年5月23日,《中国妇女报》的《经济女性》周刊列出“抗‘非典’英雄榜”,排名前三的是钟南山、蒋彦永和吴仪。
SARS病毒作为第5种侵犯人类的冠状病毒,来得凶险,但去得迅速。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16日全球SARS流行中,共计临床诊断病例8422例,死亡919例。以后,SARS病毒在人世间至今不再出现过。
自2012年起,第6种侵犯人类的冠状病毒在沙特阿拉伯首次出现。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在全球共波及中东、亚洲、欧洲等27个国家和地区,80%的病例来自沙特阿拉伯,病死率约35%。但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有限。
2019年冬,新冒头的第7种侵犯人类的冠状病毒,被称为新冠病毒(2019- nCoV)。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影响最大、对经济和生活冲击最大的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迄今,全世界感染者超过5亿,累计死亡6百多万。
在我国大陆,2020年初的武汉保卫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年的农历小年夜(1月23日),武汉封城,直到清明节后4月8日,共计76天。在习总书记领导下,全国调集4万多名白衣天使驰援武汉,力挽狂澜,扭转危局。 “人民至上,生命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生命凯歌层出不穷!4月起援鄂医生撤离时,万人空巷、夹道欢送;一些市民情不自禁,跪拜倒地;此情此景,令人终生难忘。
在这场战役中有两次重大人事变动。一是中央急调上海市长应勇到湖北,担任省委书记(现已离任调京)。另一位则是同时空降到湖北的省卫健委主任王贺胜,他现任国家卫健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而在舆情方面,一是被誉为武汉疫情“吹哨人”的李文亮医生,因新冠病毒感染不幸病逝。当时网络上群情激昂,人们为李文亮曾被当地公安错误“训诫”而鸣不平。国家监察委迅速派出调查组进驻武汉,为李文亮洗刷了冤屈。疫情期间,网络上分歧最对立的,要数方方日记。那次网络輿情的激烈之争中,有人以极端语言进行谩骂!但是,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始终保持沉默,表明国家包容疫情期间处于逆境中的民众在网络上的怨言和批评。
二、上海抗疫的回顾
上海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面有着独特的经历。早在1988年甲肝来袭,上海约30万居民中招,当时就采用简易“方舱医院”的做法,各区县、各单位的仓库、礼堂、教室等都改建成简易隔离病房。深刻的教训使得上海防疫工作上了新台阶。2003年的非典事件,广东、北京先后“沦陷”,上海则以最小代价取得胜利,并获得世卫组织调查组的赞扬。非典之后的2004年,上海就将市区内的传染病医院搬到远郊金山区,新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卫临床中心,这在全中国都是深谋远虑的大手笔。
武汉保卫战之后一年多时间内,上海浦东机场等外防输入卓有成效,市内防反弹的流调工作精准细致,全市及苏浙皖联防联控严密周到,处置老幼患者精准治疗等等,都展示出上海的高水平。直到今年春节后,上海一切似乎都风平浪静。而市人大代表张文宏医生在2022年1月29日向上海两会的书面建议中指出:“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新冠病毒真是那么诡异,通过不断变异,来与人类“作对”!奥米克戎变异株使得香港迅速“沦陷”!上海华亭宾馆在防疫过程中一失足而千古恨,上海的破防由此开始。
这次大上海保卫战一开始, 3月10日, “华亭宾馆”虽已事发,每日统计数确诊加无症状者还未超百例。仅仅一个月左右以后,日报阳性人数最高时近3万例,到4月底总数累计已超50万例。如此速度扩散,远超两年前的武汉。小小的病毒竟然撼动了大上海,人们大跌眼镜,上海从抗疫“模范生”跌入“不及格”。
大城市的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在全国,上海一直以精细著称,以强调绣花针方式的精致为特色。平时,我们也有反恐演习、应急消防演习、拉警报防空演习等等。但是这一切,面对一场看不见的生物大战严肃考验,结果情何以堪?我们的抗疫预案是怎样的?当预案被击穿时,又应该如何迅速亡羊补牢?当防疫管控与生活保供发生矛盾时,如何统筹兼顾?当防疫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时,如何确保医疗急救等城市保底功能的正常运转?社会网格化管理需要通过最基层的居委会来落实,但是一旦这些“小巷总理”成批受感染倒下,又该怎样操作?总而言之,一切要从实战出发,经过实战的检验。
3月份的遭遇战,与深圳等兄弟城市比,上海暴露了精细有余、魄力不足的弱点,错失了及时控制危局的时间窗口。而进入4月份的阻 击战时,有关方面没有做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后勤保障,再加上大规模封控时的急救保底措施安排不当,因此一时人心浮动,民怨四起。诚然,超大城市的有超级复杂的管理难度。但是对于各级领导而言,必须牢记: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向时代向人民交出实践的答卷,是执政者的担当和誓言。而这样的答卷显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
应该利用好各类会议、各种线上线下渠道,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切实总结经验教训。今年6月下旬召开的市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在这次抗疫中,对重大风险预警预判不够,社会迅速高效组织动员能力有待提升,极端情况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管理体系亟需加强,城市数字化转型特别是治理数字化还要在实战检验中提高水平。“对此,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报告中自曝“短板”、务实自省的态度,引人深思。
三、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老有所为
2022年春的大上海保卫战取得胜利,上海老年市民同样功不可没。既有奋战在小区防疫第一线的老年党员,也有在邻里、家庭内外做好科普教育的宣传员,更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宅家摒牢“以静制动”的广大老年群体。在如今长疫情时期的常态化防控阶段,我们同样要进一步发挥老有所为的积极作用。
上海市政府自从2008年以来,持续不断向全市800多万户常住居民免费发放各种健康知识读本,由医学、卫生专家予以健康知识科普宣教。今年6月,又发出《上海市民健康风尚知识读本》。老年同志首先要带头提高健康意识,做好个人防护,提升防护能力。要把防疫“三件套”(口罩,社交距离,个人卫生)、“五还要”(口罩还要时时带、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经常开)主动成为日常生活及出行的“标配”。当前,又有新防疫“三件套”:(定期查核酸、要扫场所码、注射加强针)。
事实上,口罩对于老年人来说,确是实用的好东西。据上海的疫情流调资料介绍,疫情肆疟时,某人未戴口罩,在菜场里与病毒传播者接触仅17秒之短,就不幸被感染!这就表明在密集人群中坚持戴好口罩的重要性!戴口罩除了防止飞沫传播的功能外,可保持呼吸道的温暖湿润从而提高免疫力,防止多种细菌病毒的袭击。在疫情流调时,是否戴口罩,风险等级评估至少差一级。
老年人的综合抗病免疫能力较低,与普遍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以及患有肿瘤等重大慢性病等有关。正是这些原有疾病,已经造成机体全身抵抗能力较弱,一旦暴发传染病,则出现“雪上加霜”的危重局面。因此,大力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素质,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必修课。自己的身体自己做主,自己就是个人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善于学习正确的养生保健常识,减轻这些病症对老年机体的不 利影响。
在疫苗接种方面,目前上海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仍明显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而国内外的专家共识以及国内外医学权威杂志的大数据调研均表明,接种疫苗可以显著减少新冠感染后的重症率及死亡率;老年人如有基础性慢性疾病,更需要提前接种疫苗;老年人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反而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出现严重异常反应的概率仅约1/100万左右。老年人应积极自愿接种,这是利己利国的善举,为构建全民免疫屏障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年近九旬的著名病毒学家闻玉梅院士言传身教,为大家做了示范。我们可请教专业医务人员,做到积极慎重,应种尽种。在疫苗接种这件防疫大事面前,切不可轻信毫无根据的各类谣传。
疫情猖獗期间,为了坚决切断病毒传播链,整个社会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但几乎同时,互联网却成为最活跃的超级工具。大至国际会议,远洋咨询学术交流,小到日常生活点点滴滴,网络几乎无所不能。疫情期间,买菜购物都在家里用手机遥控搞定,微信联系将亲友同事聚在一起,隔空聊天。视频会议成为工作、上课和思想交流的最主要手段。有的老同志与时俱进,样样都学得快,玩得转,操作起来得心应手。目前常态化防控期间外出还需要出示健康码、随申码,就医、参观也要网上预约。只要有智能手机并开通网络,操作层面并不复杂。老年人需要继续学习,跟上时代。网络信息与传统主流媒体信息互补,这些应该是当今社会的主流。
不可否认,网络上也经常会有各类负面信息。我们老年人应该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凡是时政社会信息,坚决拒绝各类“标题党”的耸人听闻大标题;对“三无(无时间、无作者、无出处)”产品应拒绝转发。在养生保健方面,只有写明正规公立医院知名医生介绍的经验方法,才有参考价值,可结合本人的实际状况,加以合理采用;当前,针对老年人的各种诈骗又有死灰复燃之势,老年人务须提高警惕。坚决拒绝某某“祖传”、“御医”的“秘方”之类的骗人邪说。多一份谨慎,才能避免上当受骗。
总而言之,经历过大上海保卫战,在当今常态化防疫时期,我们老年同志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员,又是老龄事业的学习实践员,量力而行当好各类事业的志愿者,为社会继续奉献我们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解放日报2022年6月29日。
2、《上海市民健康风尚知识读本》,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
3、《生物安全离我们并不遥远》,上海支部生活2022年第5期。
4、《对付新毒株,加强“新防疫三件套”》,解放日报2022年7月20日。
5、闻玉梅:《科学认识疫苗接种》,解放日报2022年6月25日。
6、老有所为:《桑榆未晚,为霞满天》,上海大众卫生报2021年6月18日。
7、《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科技,享受新生活》,上海退休生活2020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世英:女,1947年生,浙江宁波人,上海师范大学生物专业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先后在上海教育学院生物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主管技师,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