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老年人被歧视状况的分析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10

内容摘要:我们年轻时,对年老者都很敬重,而现在的老者成为弱势群体,有时非但没有受到敬重,常处于无用”“无德”“无益的状态,甚至成为被歧视的对象。老年人被歧视的原因很多,包括高科技使老人被边缘化,部分媒体机构的片面宣传,部分专家的荒谬言论,以及代沟产生的隔膜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改变这现状,给老年人更多的敬重和关爱。

关键词:歧视;状况;原因;思考


我们年轻时,对年老者都很敬重。年长者都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厚实的人生阅历,对当时年轻的我们,给予了很多的扶助,让我们受益终生。以致现在我们自己也老了,但回想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帮助提醒指点过自己的各位长者,还充满感激之情。然而曾几何时,现在的老者成为弱势群体,非但没有受到敬重,还处处以无用”“无德”“无益的状态,成为被歧视的社会群体。

一、被歧视为“无用”“无德”“无益”的老年群体

1无用。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的时代让许多老年人望而却步。最近网上晒出一位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扫场所码,反复试了 59 秒,还是无奈的下车了,临走时说了一句,不耽误大家时间了。老人的无奈,让人看了心酸。而另一位老妇人也因为不会扫场所码,买不了她想买的生日面,怏怏离去。老了病多,看病求医也是老者常事,但不少老人不会网上预约,不会网上挂号,对着医院大厅里的智能机器一筹莫展,老人要出门不会网上预约出租车,不会网上购买火车票、飞机票。老年人视力差者甚多,即使有智能手机也看不清手机上数字,不会用微信付款,而有时大商场如宜家会暂时不收现金。冰冷的网络智能,随心改变了老人花一辈子熟悉的社会规则。智能时代限制了老人的衣食住行,于是无用成了老人的代名词。

2无德。在一些媒体宣传中,老人更成了无德的一群体,坐公交,要小青年让座,不让座就打,甚至坐在女青年腿上。还有老人不慎跌倒,旁人不敢扶起,怕被老人讹诈,怕好心惹麻烦。南京法院当年一句——“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扶他进医院?让救助老人成了危险事件,还有老人碰瓷,要求巨额赔偿,中国大妈已成为中老年部分妇女的专用名词。他们手披丝巾,做出各种动作拍照;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在自助餐厅,拼命拿取各种食物,台子上狼藉不堪。有的甚至在国外也是恶习不改。

3无益。有文章详尽剖析了老人无益于社会,还需要六、七个年轻人的支付养老金。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应说,现在有的人都活到 100 多岁,对养老金的压力非常大,对保险公司压力也大。保险公司最担心的是长寿风险,你的寿命越长,保险公司亏得越大。他认为,以前养老金都是因为平均寿命只有六七十岁约计的,现在平均寿命已经七八十岁了,甚至一百岁了,寿命越长对养老金未必是好事。这位肖副主席已经不加任何掩饰,露骨之至,赤裸裸的杀机四伏。为此,清华大学教授犀利发声,尖锐地指出:这是对老人的歧视,老年人对社会已经作出了贡献,现在他不做贡献,就认为是社会的负担了,这是十分粗谬的,是过河拆桥。

二、不能忘记老年人为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

1、从历史时期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百炼成钢,正是当时无数的热血沸腾辛勤工作的人们,我们的国家才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现在的老人大多数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过努力,为建设新中国鞠躬尽瘁,更不用说那些在新中国奋斗历程中,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

2、从地域方面看,历史不断的为世人创造,那些大时代的印迹不应该被历史的风沙淹没。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几十万上海人为支援内地建设,举家迁往荒瘠之地,他们的子孙后代也落根在那里,他们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把自己最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祖国建设。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是共和国建设中真正的顶梁柱。

3、从现状来看如今六七十岁的老人基本上都是一个子女。七十年代后期虽未正式提出独生子女政策,但当时百废待兴,全国人民都抱着同一个心愿,高度热情的投入工作,大多家庭也只是一个孩子。几十年过去了,当时意气风发的一代人都退出了工作岗位,他们都很要强,不愿意麻烦子女,更不愿意给社会添麻烦,尽量照顾好自己。他们中有的成了失独老人,唯一的孩子先他们而去,有的子女出国定居了,有的子女信奉不婚不育,若是身体好还能自理,如病了,确实雪上加霜。但他们中间许多人还继续努力为社会做贡献。近80岁的学前教育专家还奔波各地,为幼儿教学作探索。近90岁的幼教老校长年轻时参加革命,一直为幼儿教学努力,如今也心态积极,参加党组织的线上活动,关心老同事。这些例子举不胜举,你能说他们无用”“无德”“无益吗?

三、造成老年人被轻视和歧视的原因分析

1、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将许多老人边缘化,限制了他们的衣食住行。据了解,我国 2018 年的移动支付规模高达 227 万亿元,上到医院,下到菜场,无处不见的是微信扫码付款。另一个数据,据国家统计,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 60 周岁以上人口约 2.5 亿,其中 65 岁的人约 1.8 亿。这两个数据看来毫无关系,但如放在一起,我们就能看到一个目前社会上越来越明显的问题——在网络越来越高科技的现在,越来越多的老人,正在被时代淘汰。

2、部分媒体机构的片面宣传。他们不是把老人有关折射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反思,而是混肴视听,采用模糊焦点+转移视线,以片面个别的例子把老人整个群体抹黑,这是媒体的悲哀。

3、部分专家的荒谬言论。所谓的人口红利论是错误的学说。这个学说认为,年轻人越多,经济越发达。我们认为经济越发达,应该是人类的福祉,经济发达应给人类带来幸福。清华大学教授犀利发声,批判人口红利论,他认为,老年时代有一个光谱,是多样的,老年人曾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曾不计回报,真诚付出。

4、代沟产生的隔膜。年老一代和年轻一代,受的教育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有些地方是不能相互理解,无法达成共识的。这次疫情中,有一段时期,快递只能送到小区大门口,由保安再送到每幢楼的门口,由住户自行取快递。有些快递是冷冻肉食,时间长了容易变质,底楼一老者见一包肉食已溢出水分,就在群里告知,把肉食放在他冰箱里。但那收快递的住户,没有看见老者在群里的内容,在货架上找不到快递而着急。认为被偷了,于是年轻人就责怪老人,不该把别人的东西拿到自己家里,而老人也很委屈,一片好心反被责怪。诸如此类,二代人不同的思维方法,不同的处理方法,都认为自己有理,很难判断谁错谁对。

四、如何改变轻视和歧视老年人现状的思考

1、社会在发展,科技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应该为老年群体做一些考虑。人老了,是自然现象,没有人会永远年轻。今天的年轻人就是明天的老者,而今天的老者也是昨天的年轻人。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有人在做努力——复旦大学数学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他们做了许多努力,让老年人不用学习数字科技也能得到服务的权利。他们主张让科技成为城市和为人而转而不是让城市和人被技术转。他们从老年人的视角,让操作变得容易。

2、老人应受尊重,老人也要自尊自爱,对老而不尊,甚至倚老卖老,触犯公共道德的老者应有一定的惩处。最近网上有个实例,一个小伙下班坐在公交车回家,不久,一老人要小伙让座,小伙很累,正眯着睡,没起身让座。这老人就骂小伙子没教养,还狂甩了小伙4个耳光。在众人努力下制止了老人,小伙直接下了车,老人还情绪激动,站在车上,突然就倒下了。周围乘客马上打 120,但不幸的是经抢救后依然没能挽救老人的生命。医院的死亡报告显示,老人死于心脏病,家属也证实老人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人家属将小伙告上法庭,要求赔偿 50 万元人民币。案件受到各界的关注。法院审理该案后,结合案件事实,以法律为准绳,认为小伙的行为没有过错,对老人没有构成伤害,依法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驳回了老人家属的全部诉讼请求。

3、年轻人和老年人友好相处。在这次抗疫中,涌现了许多年轻人关爱老人的例子。平时还不往来的邻居因建立了居民微信群,而相互熟悉了,有的年轻人平时不做饭,就在单位食堂或外卖。家里连锅也没有,封控期间,邻居老者就天天送来饭菜,邻居间缺菜少药,群里说一声,马上有人呼应。有的老人不会网购,不会团购,年轻人主动帮助,还有一个86 岁的老人独居,年轻人就常把菜和水果放在她家门口。年轻的、年老的,都关心对方,共同度过困难时刻。这患难间的帮助,温暖着多少人的心。

4、老年人如何面对老去的失落和困境。(1)一个老人最伤心的莫过于觉得自己老了,对子女没有用了,成了子女的负担,对社会没有用了,成了被时代抛弃的人了。确实,人到老年,受到大脑和身体机能的衰退,要学会新的技能,确实有些力不从心,但社会发展到这一步。就得强迫自己尽量与时代俱进,与时俱进,尽量学习,尽量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一遍不行做三遍,熟能生巧。在学的过程中也能收获的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功的喜悦。而这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的成功,会减去老年人生活上的一些不如意,会在老年尊严上得到保持。2)老年人会感叹有些生活上的不便还能克服,但与他人的格格不入,给人心里带来的落寞感,无法磨灭。老年人要走出自我封闭,要多和社会接触,多和年轻人接触。最近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一个综艺节目叫《屋檐之下》。节目组让让独居老人和城漂青年住在一起21 天,观察对方的生活状态。年轻人发觉老年人并不保守、内敛,而是对年轻人的生活有很强烈的兴趣与好奇心。老年人从未停止过探索新鲜事物的欲望,年轻人也在老年人身上学习到岁月留下的智慧,时光在老年人身上留下的财富,会毫不吝啬的馈赠给年轻人。在公共场合,有不少老者关爱年轻人,他们对自己很严格,即使在低谷也尽量不麻烦别人。一幅幅美好的图像温暖着双方的心。

总之,一个文明的社会都关爱孩子和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据统计,上海老人已超过 31 万人,其中孤老有 2 万多。我国历来认为,社会上多有高寿者,是社会幸福的象征,是地方官员亲民的象征,是各层管理者能力显著的象征。希望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希望当今的年轻人,偶尔想到他们老去时,也能安然闲适,有尊严的老去。综上所述,一代年老者在当年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国家。正如《华尔街日报》在一篇题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已经老了》的文章中说:世界上有群最勤奋的人,他们是中国的下乡知青、高考学子、出国留学生、下海闯荡和进城务工的人。短短二十年,创造了世界奇迹,把一个几乎落后的中国变成经济总体世界第二,让世界惊奇不已。我们老了,但我们应该老有老的风骨。正如春华秋实,四季轮回,各有风采。对社会、对时代多一点热心,对周围的人们多一点爱心,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老人。


【作者简介】朱英:副高职称,华东师大教育学部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