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文:营造和谐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10

[内容提要] 居家养老的要义是让老年人安全、愉悦、舒适地生活在家里和社区中,过上有质量的养老生活。邻里关系状况与居家养老质量密切相关,和睦的邻里关系能提升居家养老质量,邻里关系冷漠会给居家养老造成负面影响。在上海抗疫期间,形成和睦邻里关系的社区助力居家老人共克时限,维护生活质量的事例,对上述论点作了有力证明。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多措并举,在上海更多社区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邻里关系;居家养老;养老质量;措施办法


上海是一座老龄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依据市政府制定的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服务体系政策的指引和广大老年人的意愿,目前,全市90%以上的老年人采取了居家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要义是让老年人安全、愉悦、舒适地生活在自己家里和社区中,过上有质量的养老生活。因此,为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居家养老环境,进一步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实现居家养老要义,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关键要素,而营造和睦的邻里关系,则是助力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邻里关系状况与居家养老质量密切相关

邻里是由住处相邻的各个家庭的成员,以地域关系为纽带、以相互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结合而成的群体。中国是礼仪之帮,向来注重邻里关系,"千金买宅,八百买邻"远亲不如近邻"等名句一直为人们所推崇"。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 80 年代,上海里弄内街坊间的邻里关系融洽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张家姆妈、李家阿婆会主动帮助双职工邻居照看放学回家的孩子,天突然降雨,会帮邻居把掠在外面的衣服收好;反之,中青年住户也对老年邻居关爱有加,一旦老人遇到难事,必会众人出手相助。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注重邻里关系的优良传统,似乎被不少城市人淡忘,居住的房子越来越高,生活设施越来越先进,邻里关系却越发疏远、冷漠。不少小区内,同居一栋楼十余年的邻居,却互不相识,且从未打过招呼。居处虽有近邻,但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互助,使居家老人感到孤独。

国内外有学者曾对邻里关系与社区居民,尤其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关系作过研究。2022 7 19 日发行的《生命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邻里和睦,血管好"的报道称,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上最新发表的研究指出,和睦的邻里关系有益于心脏,并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发现,居住环境良好,邻里和睦的社区居民,心脑血管的健状况更为良好,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和慢性肾病的患病率显著降低。研究人员分析,这是因为邻里间的信任和感情联系超过了消极心理因素对血管的影响。2021 年,期刋《最新心理科学指南》也曾发表一项研究称,孤立会增加29%的早亡风险,独立生活会增加32%的早亡风险。邻里关系是否和睦,社区服务是否完善都是重要的社会联系。独居老人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因此邻里关系的淡化、冷漠会给居家养老,尤其是独居老人带来负面影响。

居家老人对邻里关系的实际感受和专家学者的研究都证明,邻里状况与居家养老质量密切相关,邻里关系和睦,能促进居家养老质量提升,邻里关系冷漠,则会使居家养老质量大为减分。

二、抗疫中形成的和睦邻里关系为居家老人共克时艰保驾护航

何谓和睦的邻里关系?学者的研究和百姓的感受曾给出了若干说法,但概括而言,邻里和睦相处的核心要点是:平等、和谐、友善、团结、互助,这既有利于各自的生话、学习、工作,也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安定团结。今年上半年上海静默管理期间,一些社区出现了邻里间守望相助,同心抗疫,尽力为居家老人共克时艰、平安生活保驾护航的事例,这实际上是民间对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一次实践探索。

抗疫伊始,各社区普遍建立了居委会对接楼组长,楼组长对接居民的二级邻里微信群。由于邻居们同在一个邻里群里接收通知,互通信息,又由于大家经常一起在小区做核酸检测,邻里间的关系由陌生变得熟悉。面对疫情期间生活物资的短缺,邻居们互相支援,共同参与团购等活动,又进一步拉近了邻里间的距离,由熟悉变得密切。楼组长们精心组织本楼栋的居民参加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政府抗疫物资的发放,楼栋内的居民听从安排,积极配合;志愿者们为小区消杀,楼道消杀不顾辛劳,邻居们捐款、众筹,为志愿者购置防护用品。凡此种种,都促进了邻里关系的良性发展。在经受抗疫历练的过程中,邻里关系走向和睦。

邻里和睦,同心抗疫,处处体现出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氛围。上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时,大家对楼组长的组织一呼百应,做到应检尽检。一旦楼栋内出现新冠肺炎疫情阳性感染者,按规定邻居中的次密接者,全楼栋的居民都要分别进行隔离和封控,邻居们对此决不抱怨,相反,会通过邻里微信群对阳性感染者及其家属进行安慰。面对小区封控期间生活物资短缺的矛盾,邻里间会互帮互助,抱团自救。

疫情曾使居家老人成为非常脆弱、艰难的群体,独居老人的艰难程度尤甚。然而身居邻里和睦环境中的老年人却是幸运的,和睦的邻里关系以及互帮互助的精神和做法,给了抗疫中的居家老人可以依靠的安全感,并给予了诸多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帮助。在一些居委会下发的核酸检测通知中,常会添上一句温馨提示: "好邻居不忘把独居老人带出来";对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老人,都会提供核酸检测便利服务。抗疫期间生活物资的短缺,曾给居家老人的生活和心理带来困难与恐慌,楼组长们在分配政府抗疫物资时,会尽可能向独居老人适当倾斜;对不会用手机参加团购、网购的老年人,一些热心的邻居会帮他们代购生活必需品;更令人感动的是,有的年轻邻居自垫资金,不图名利,通过网购,开设了生活物品楼栋小超市,供邻里尤其是楼里的老年人自选,以解决生活物资短缺的矛盾。缺医少药是封控期间老年人面临的又一难题,诸多居民小区都曾派出志愿者为老年人和其他居民配药,邻里关系和睦的小区志愿者出于邻里感情的纽带,会把配药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如若遇到老人急需外出就医,好心的邻居还会主动开车接送陪伴老人就医。

抗疫期间形成的和睦邻里关系,在促进居民小区或楼栋全体邻里守望相助,同心抗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其对疫情中身处困境的居家老人给予关爱与帮助,助力老年人闯过难关,得以平安生活的作用不容小觑。这足以证明,这些居民小区在抗疫期间对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探索获得了成功。

三、多措并举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抗疫中上海一些社区的居民因势因需形成和睦邻里关系,同心抗疫,助力居家老人共克时艰,维护生活质量所获得的经验值得加以总结,并可多措并举,通过借鉴、推广经验,在更多社区大力营造和陸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可采取的措施和办法有:

第一,相关领导部门要善于发现、挖掘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先进典型。以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来自基层组织和群众的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是政府领导部门的标配。在上海全域集中抗疫阶段,民间自发形成和睦邻里关系,同心抗疫,助力居家老人共克时艰,维护生活质量的做法具有创新意义,对今后面上推广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具有借鉴作用。因此,相关领导部门要善于发现、挖掘这类先进典型,并重视对先进典型的进一步培育。

第二,对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先进典型,进行经验总结并加以推广。选择的先进典型既要有抗疫之前的,也要有抗疫中产生的。由于抗疫期间形成和睦邻里关系,助力居家老人共克时艰、平安生活的事例具有自发、分散、近期等特点,一般还来不及总结。因此,对此类先进典型尤其要注意及时总结。目前,上海的社会生活和各项工作都已步入正轨,及时把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先进经验推广到更多社区,恰逢其时。

第三,充分调动居委会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积极性。居委会是城市按居民住地设立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1 1 1 日施行,2018 12 29 日修订)对居民委员会规定的六大任务中的两大任务。依据这两大任务,居委会对本居民区开展养老服务和营造和睦邻里关系负有不可推御的职责。因此,应从履行职责的高度,促使居委会提高对营造和陸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这一工作的自觉性。同时,居委会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居委会自身,应通过教育干部树立服务至上理念;组织干部学习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意义;对此项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对做出成绩者给予精神、物质奖励,对工作不力者进行批评教育等方式,来激励居委会做好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这一工作的积极性。

第四,组建一支骨干队伍把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这支骨干队伍应由居委干部担任负责人,对实施工作起领导、统筹、协调作用。各楼楼组长应是骨干队伍的核心力量,上通下达,组织本楼栋居民形成和陸的邻里关系,并组织友邻对本楼栋居家老人,尤其是独居老人给予关心和帮助。此外,还可在本小区或各楼栋居民中挑选一些热心人士担任志愿者参加骨干队伍。志愿者的人选除以往看重的低龄老人外,还应扩大到在这次坑疫中涌现出来的乐于助人的中青年居民。笔者在本小区发现,有些中青年在恢复上班后,仍在利用下班休息时间及休息日,对独居老人等邻居提供帮助。因此,相信吸收热心的中青年以志愿者身份参加骨干队伍,会给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工作带来新的气象。

第五,努力探索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新思路、新方法。在领导重视、可供借鉴的经验、及实施骨干队伍等基本条件均已具备的情况下,要使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工作取得实效,还必须努力探索开展此项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在这里,营造和睦邻里关系与提升居家养老质量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但又分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居家养老服务两个领域。因此,首先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邻里关系逐步走向和睦,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居家养老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居民小区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居委会要把以楼组长为核心,由邻里志愿者组成的骨干队伍作为实施此项工作的基本力量,并把和谐、友善、团结、互助的邻里精神和热心帮助困难邻居的做法运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之中,助力提升居家养老的质量。此外,在实践中努力探索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的新方法也是重要一环。经过努力,上海也产生了一些在探索新方法方面的亮点。例如,近几年徐汇区着力打造的邻里汇项目就十分显眼。该邻里汇项目形成"1 13 X” 多层级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网络,即 1 个区级邻里中心,13 个街镇级邻里汇,303个居民区邻里汇。邻里汇的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涉及面颇广,其中营造和睦邻里关系和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做得非常出色。邻里汇通过吸引居民结伴休闲聊天,参与社区自治、协商公共事务,节假日开展各种活动等方式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把曾经淡忘的邻里情谊重新凝集起来。居民区邻里汇是邻里汇一汇多点的体现,也是徐汇区探索将社区养老服务从15分钟向5 分钟提升的重要方式。又如,有些社区积极探索社区邻里互助式居家养老模式,充分利用邻里间的人力资源,组织待业在家人员、志愿者、年龄稍轻的老年人、党员等人群利用休息时间从生活上,精神上无偿照顾、关心本楼栋或附近楼栋的独居老人,充分发挥居家养老的优势。这类在实践中探索而得的新方法对营造和睦邻里关系,提升居家养老质量具有样板、指导作用,同时也会促使其他单位另辟蹊径努力探索更多新的实施方法。

老人留在熟悉的社区,邻里间互相关爱,互相陪伴,且接受良好的养老服务,过上有质量的居家养老生活,形成了邻里相睦,长者欢悦的景象。这样的景象是政府和百姓都喜闻乐见的。愿这样的景象遍及上海每一个居民小区。



作者简介:黄秀文,女,1947 年生,原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献整理与利用,管理学。曾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主编著作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