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明:论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发布时间:2021-06-28浏览次数:10

内容提要: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来说,既要保持生理健康又要重视心理健康,两者具有内在联系,因此不能偏废。首先,老年人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和处理生理健康问题,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老年人要善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这是老年人维护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老年人要正确认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掌握使二者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的方法,养成使它们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的生活习惯。

关键词:老年人;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相互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防止疾病困扰,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老年人既要保持生理健康又要重视心理健康,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因此不能偏废。首先,老年人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和处理生理健康问题,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次,老年人要善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这是老年人维护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老年人要正确认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掌握使二者相互促进和有机结合的方法,养成使它们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的生活习惯。

一、老年人既要保持生理健康又要重视心理健康

人是有意识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因此人的健康包括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即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要保持生理健康,更要重视心理健康。经验表明,老年人一旦情绪不好,就会引起肠胃和肝脏不适。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就会影响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造成免疫力下降和形成各种疾病。据说多数癌症病人都有遭受挫折而长期抑郁的经历。因此,钟南山院士告诫我们:“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充分说明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对生理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有些老年人生理上没有什么大病,由于心理上存在疾病,导致疑神疑鬼,过度担心自己有病,结果反而造成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出现无病变有病,小病成大病的状况;而有些人身体不好,有不少疾病缠身,但是由于心理比较健康,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疾病,结果身体状态不断改善,使疾病也能得到缓解和治愈。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证明,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生理健康是主体,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因而首先要注重和保持生理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是主导,是保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因而要发挥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保护和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主体与主导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能够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于老年人来说,各种生理器官都在老化,有些疾病成为生活常态,难以避免,所以需要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不必为此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和过度的医学治疗。

可见,老年人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和看待疾病,心理越健康和乐观,疾病就越容易缓解和好转;相反,心理越紧张和悲观,疾病越容易加重和恶化。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深刻认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和把握它们之间的互动机制,养成有利于二者相互促进的生活习惯。

二、老年人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和处理身体健康问题

老年人首先要重视生理健康,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如何才能保持生理健康,需要找到和掌握生理健康的主要途径和科学方法。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饮食、运动、睡眠等日常生活里的辩证关系。

首先是饮食。饮食是身体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怎样才能使饮食有利于健康?要处理好安与危、饱与饥、主与次、多与少的辩证关系。一是要保证食品安全,防止不洁食物对身体的伤害。例如,假冒伪劣的食品不能买,过期变质的食品不能要,稀有的野生的怪异动物不能吃等。二是不能吃得太饱。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饱已经不成问题,但是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只吃八分饱,留有二分饥,更有利于健康。三是要以主食为主,零食为辅,自觉做到戒烟少酒。要以蔬菜水果为主,鸡鸭鱼肉为辅,做到荤素搭配,保持营养平衡;要以喝白开水为主,其他饮料为辅,特别是要少吃或不吃碳酸饮料等。四是要努力做到少食多餐,因为少食有利于消化,多餐有利于增加营养。

其次是运动。怎样才能使运动有利于健康?要处理好动与静、多与少、重与轻等的辩证关系。运动有利于健康,正如俗话所说:“生命在于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但是运动也要适度,过量或过度也会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运动的时间不能过长,体力消耗不能过大,激烈程度不能过高等。运动也要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这样更容易保持运动的经常性和持久性。而静养也十分重要,运动的消耗需要通过静养得到恢复和调整,所谓养精蓄锐,以静制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正如俗话所说:“动养身,静养心”,只有动静适度和有机结合,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寿。因此,老年人要自觉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相宜,使动和静的积极作用都能发挥出来,以维护健康和减少疾病。

再次是睡眠。睡眠是保持生理健康的重要环节,这里也要处理好一系列辩证关系,包括睡眠的时间、质量、时机等方面的问题。睡眠时间不是越长越好,睡眠时间过长是精神不振的表现,容易引起肥胖等疾病;相反,睡眠时间过少也不好,这常常是神经衰弱的表现,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等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容易犯失眠的毛病,因而影响生理健康和引发其他疾病。一般来说,要保持经常性的适度运动和家务劳动,由于身体的疲劳容易达到较好的睡眠效果,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为生活琐事过度烦恼。此外,睡眠的时机也很重要,白天的午时以及夜间的子时是睡眠的重要时机,因此老年人要养成午睡的习惯,夜里十二点前要进入熟睡阶段,这样有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睡眠效果。

三、老年人要善于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常常是在生活的小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始时觉得很不起眼,感觉无关紧要,但是如果不加以注意和及时克服,就会使其加重和向不 利方面发展,甚至会演变为心理疾病。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有以下表现,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到原因和合理解决。

第一,过分守旧,不能与时俱进。人到老年,有点守旧是难免的,但是如果过分守旧,就容易形成代沟,产生人际矛盾,成为老年人健康的障碍。产生过分守旧的原因:(1)生理因素。随着年龄增大,人体的各种功能退化,特别是记忆力变差,认知能力减弱,使老年人感到接受新事物困难。(2)心理因素。有些老人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不爱交往,容易导致固执、刻板和思想上的保守。要解决老年人过分守旧的问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增加体育运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2)积极调整心态,改变认知习惯,了解社会发展和更新思想观念。(3)对新鲜事物要敢于尝试,对新的外部环境要主动适应。

第二,空虚失落,缺乏生活目标。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其能够获得的社会资源相应减少,容易产生失落、空虚、苦恼等负面情绪。老年人改变这种状况的办法如下:(1)坦然接受退休以后的现状。要知道退休仅仅走完了人生三分之二的路程,因此不必失落,应该积极面对。(2)重新评价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退休后,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是可以从另一些方面为家庭和社会做贡献。(3)努力建立新的生活目标。目标往往能激励人们的行动,新的目标可以使老年人对生活产生新的希望,是改变空虚状态的有效方法。(4)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老年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可以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与尊重,还能体会到集体活动的快乐。

第三,不满现状,缺乏满足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既与生活的客观条件和外界状况有关,又与主观需求和价值观有关。现实中老年人缺乏满足感的原因有三个:(1)选择的参照对象不合适。满足感是非常主观的感受,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因此,心理学认为,选择的参照对象不合理,就会造成认知偏差、心理失衡,使满足感下降。(2)主观追求的精神需要过高。老年人容易产生孤独、恐老、怕病等多种心理。离开工作岗位后,老年人会产生被社会抛弃的感觉;有的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会产生孤独感等。(3)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日渐降低,特别是生病时,更需要在饮食、就医、护理等方面得到他人的帮助。

第四,情绪焦虑,缺乏平常心。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应对能力下降,很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排除焦虑情绪的手段主要有:(1)保持情绪稳定。稳定情绪和保持心态平和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助于维持老年人的神经、心血管、呼吸、胃肠道系统的健康运行,可预防和减轻焦虑情绪。(2)正确对待焦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易受焦虑情绪影响的老年人会出现两类“逻辑错误”:一类是过高估计负面事件的可能性;另一类是过分戏剧化或灾难化地想象后果。如能换位思考,就会消除不必要的焦虑情绪。(3)学会放松心情。老年人可以通过听音乐,看电影,多运动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减轻焦虑情绪。

四、老年人要养成生理和心理相互促进的生活习惯

老年人不仅要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种种问题,而且形成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动力机制,以及养成相应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立新的生活目标,努力实现老有所为。大多数老年人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是仍然可以发挥余热和贡献一技之长。老年人退休以后继续从事有益的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生理健康,而且有利于心理健康。例如,水稻专家袁隆平已经九十高龄,仍然活跃在培育杂交水稻的第一线,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贡献;又如,钟南山院士也已八十几岁高龄,仍然不辞辛劳,奔波在抗疫战斗的第一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再如,长海医院的军医吴孟超教授现已九十岁高龄,仍然坚持看病和动手术,为治愈各种肝病而努力。这三位老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保持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和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是给自己重新定位,为家庭幸福多做贡献。在现代社会中,老人在照顾家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成年子女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创造了有利条件。过去,由于老人少,小孩多,因此托儿所特别紧张。现在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老人多,小孩少,在“421”结构的家庭中,常常是四个老人和两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因此,现在托儿所已经不复存在,老人们把这项职能全部承担下来了。老人带小孩,帮助子女培育第三代,既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特别是看到子孙后代的茁壮成长,会感到无穷的欣慰。因此,这种既能锻炼身体,又使人愉悦心情的工作,特别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三是把体育锻炼与休闲娱乐有机的结合起来。有些老人觉得单纯的体育锻炼比较枯燥,难以长期坚持,而单纯的休闲娱乐也觉得无聊,不能升华境界。因此,我们可以把体育锻炼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取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收益。比如唱歌,既可激发斗志和抒发情怀,又能锻炼身体和增大肺活量;又如跳舞,既表达愉悦的心情和展现身姿的优美,又能增强体质和锻炼四肢;再如写字,既可表达文字的形体美和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又能保持手指和手臂灵活,促进生理健康;还有美术,既能通过绘画表达自然美和创作美,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又能松弛身心和调和气血,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这些既能促进生理健康,又能保持心理健康,一举两得和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值得广大老年朋友学习、运用和推广。



作者简介:

陈承明:男,19502月出生,江西瑞昌人,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老年理论小组组长。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