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本文研讨老年群体该如何积极面对养老。要获得幸福的晚年,退休是人生又一个重要的“起跑线”。要赢在养老的“起跑线”上,首先要有正确的定位,其次要有科学的认知,再次要学会积极的参与,只有这样生活才能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真正赢在养老的“起跑线”。
【关键词】“起跑线”、“人生转折”、“老骥伏枥”、“重要阶段”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曾流行在学前期的小孩和其家长身上,为此他们奔波在外语﹑钢琴﹑舞蹈,甚至数学等的补习班上。在现实中如中考﹑高考及职业选择上都有类似的考量。也就是说在人生重大的转折时,为适应发展,继续前进,就须早做准备,“不输在起跑线上”。面对人生三分之一的退休年月,这一“重要人生阶段”更该考虑到“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重要问题了。
一、退休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退休可谓人生中的一重大转折,它标志着一个人老年期的到来。对于这一重大转变,许多老人一时间却难以适应。几十年来一直忙忙碌碌地工作,突然间退下来无所事事,生活没了寄托﹑空虚﹑无聊感油然而生,加上有些老人子女不在身旁﹑老伴先去等情况,失落﹑孤独之感会更强,甚至产生抑郁﹑消沉等不退情绪反应,进而诱发头痛﹑失眠﹑多梦﹑食欲减退﹑思维迟钝﹑记忆力下降等生理反应。这些由退休所导致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适应不良反应,称之为“退休综合征”。为了预防就需要每位即将退休或已退休的老人都应重視退休后的心理调适,使自己顺利适应退休生活,安度幸福晚年。
到了退休的时候,就要离开奋斗几十年的工作岗位,离开了长年工作在一起的同事,结束了为职称,职务,工资待遇而拼搏的环境。似乎将结束了生命的一切,该“等死”了。往往也就会忘了,在人的一生将会面临还着有几十年生活的晚年。如何可获得幸福的晚年,又该是一条人生重要的“起跑线”。
二、赢在起跑线上的关键是角色定位
1、传统的认知
退休前几十年里,你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之一即为工作者,主要任务就是为社会﹑家庭工作,从工作中你可获得一种归属感﹑成就感和价值感。退休后你的主要角色就是退休者,主要任务就是休养﹑安度晚年。故应正视现实,想想自己辛苦大半辈子,该到享清福的时候了,既退之,则安之,从认识及行为上尽快适应退休者这一角色。这是人们通常所叙述的退休老人的角色定位。
人往往有种惰性,由差的环境向好的环境转換很容易适应﹔由吃粗糙没味的食品改換吃精美味道好的食品亦很愿意转換﹔学坏容易学好难﹔由努力工作转向休养亦很易接受。所谓“退休综合征”在整个退休人群中仅为少数,仅是有权﹑有地位﹑“混得好的人”,是一群不愿失去所获得成就的人。所以在人生中的一重大转折中,就很少有人提出“输在起跑线”这一概念。为此也造就了老人甘愿是负担﹑是废物﹑是等死的状况。
2、造就的结果
现实老人们退休后,不工作也能拿到能适应正常生活的养老金,就会有幸福的晚年了?未必!现实中,如果老人失去了自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失去了责任﹑兴趣﹑完全闲下来,自己放弃了自己,也就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
(1)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能保持自理,才能有充实幸福的晚年生活。
美囯康涅狄格州阿登屋养老院的实验报告显示,被鼓励独立控制自己生活的四层老人生活得更快乐、更富有活力,机敏程度较高。而那些不需要自己解决任何问题、护理人员会帮他们打理好一切的二层老人则表现出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这项研究以及大量的文献资料显示,衰老和机敏性的降低不总是因年老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结果。研究又表明,通过让老年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利感,能使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
(2)老人过分依赖更易衰老。过度依赖会增加无用感。张老师和王老师同一年退休,张老师因为子女都在外地,日常的买菜做饭到清洁都是亲历其境,再到探亲访友,每天过得非常充实,不但身体和精力与退休之前没啥太大变化,面貌上看起来也丝毫不见老。而王老师则因为退休后生了病,儿子专为他请了-个保姆,凡事都由别人代劳。结果他病好之后身体也一直没有大的起色,总是念叨自己没用了,很多人都说他和退休之前相比,像是換了一个人。这样看来,老年生活虽然需要有所依靠,但是如果过分依赖,就很可能会把好事变成坏事。过分依赖会让老人觉得自己已经成为无用之人,一旦被这种心理占据了内心,老人就会失去生活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愿再费力思考自己的意愿,而是任由别人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看似省心,但其实会加速老人身体和心理的老化。
抛开生活中的那些“拐棍”,不但会给子女减轻负担,对自己的身体锻炼和防病治病也是有好处的。身体健康了,衰老的速度自然就会减慢。过度依赖无益身体康复。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过分依赖他人,把别人伺候照料当成理所应当。长此以往,他不但会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还会削弱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不 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
3,換个立场看问题。在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今天,有人提出“老年是人的生命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它和传统提出的名为“该到享清福的时候了”,实为“已成废物或负担了”的论点相比确为天渊之别。要是你站在积极立场﹔想着退休后的几十年,有充分可利用的时间﹔看到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做自己希望做的事,可自由发挥的人生阶段。你就会有生存的目标﹑有自信﹑能生气勃勃的生活着,你就会感到今后要以积极﹑正确的认知指导下,进行着正确的行为。
三、对转折点认知的重要方面
1、尽责的老人更长寿
影响寿命长短的因素很多,其中,尽责的老人更长寿。有尽责性特质的老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对自己负责,他们更注重自己的饮食起居和身心健康情况,积极面对老化﹔对家庭负责,他们对家人关怀备至,会力所能及的张罗家中事务﹔对社会负责,他们经历过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参与战胜一穷二白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他们以此教育第二﹑三代,继承前辈使命使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仍有余力的老人会为更多人服务以回馈社会,做到老有所为。
尽责性高的人考虑事情更全面,做好应对意外的准备,有助減缓心理压力﹔为家庭和社会所做的付出,使他们获得被需要﹑被满足﹑被尊重等更高层次的情感。能为社会做贡献的老人,心理成就感和自我实现感更加强烈。
2、有兴趣的老人更长寿
国外的研究发现,有好奇心的老人更长寿。老年人没有情趣,晚年生活便会索然无味。退休后有了大把时间,不妨干些感兴趣的事。读书学习之趣能给大脑充电。亦能延缓智力衰退,还能创造更多兴趣爱好。呼朋唤友之趣能消除老人的孤独。能激发生活热情,增强幸福感和价值感。旅游赏景之趣可赏景游玩周游大好河山,又可锻炼身体。穿衣打扮之趣跟上时代的步伐,把自己打扮得体﹑时尚﹑美观。含饴带孙之趣能化解老年人的衰老心理,让老年人享受到天伦之乐。
3、闲不下来,意气风发
美国研究发现,退休后又去工作的人,身体和精神状态好于完全闲下来的人,前者患重病概率低17%,精神健康测试得分高31%。老人在工作中更易获得自我认同感,体会到人生价值,不易陷入“老而无用”的负面情绪中。闲暇时,不妨出去旅游﹑跳舞﹑唱歌﹑写字,培养兴趣爱好。老人为了不闲下来,该设定些小目标。毎天糊里糊涂,实在可惜。老年人的小目标,要小而具体,经过努力能够达到。
4、老人多慢病:可多管理,要少忧虑
老人或多或少合并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科学管理慢病,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慢病对脑血管神经功能的不良影响。有些老人病情已经比较稳定,但还是非常着急害怕,甚至惶恐不安。这反而会影响疾病的好转和恢复。在管理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心态很重要。“心宽一寸,病退一尺”,学会和慢病相处,不抱怨,以积极心态面对,能充分调动全身抵抗力,減轻疲劳和痛苦。我们要理性看待年龄,看待身体和疾病,更要找对医院和医生。实际上,存在躯体症状或心理症状的人中,有75%经过数周﹑数月会自行好转,因为人有很強的自愈能力。
5、心态影响寿命
研究表明,心态年轻让身体机能更好死亡风险降低。美国的调查发现:长寿老人往往自我感觉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百岁以上老人“自我感觉年龄”平均仅为83岁,65岁老人往往感觉自己才55岁。研究人员称,那些心态年轻的人有更健康的行为习惯及更好的抗打击力,使得他们有更加强大的生存意志。研究发现,通过对老年人讲积极鼓励的话,帮助他们对年龄保持乐观的心态,能在短短四周内,提高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如平衡能力,从椅子上站起来的能力。反之,生活满意度低者寿命短。美国查普曼大学在201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50岁以上的成年人对生活满意度越高,其死亡风险就越低:生活满意度较低的人,一旦遭遇离婚﹑失业等变故,令生活满意度再度降低,就会增加其死亡风险。
四、为赢得幸福晚年而奋斗
造成“老人无用”的关键不是社会让他们老了;而是自己让自己老了。
1,为赢得幸福晚年而奋斗。重新安排生活。退休后你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支配,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一下丰富多彩的生活。可以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及社会活动,为社会﹑单位﹑家庭继续发挥余热。学会自我接纳。就是能客观地认识﹑对待自己的优缺点,不对自己提出苛刻﹑非分的要求,原谅自己的失误﹑过失。以积极的心态接纳遭遇不幸的自我。不要被以前的得失所束缚。一个人的內心烦恼,往往出于对自我的不满意。须知道每个人客观条件下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保持心理平衡。不要苛求自己和他人。不求十全十美。把目标和需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內,不仅易于实现,而且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要求别人完全迎合自己既不现实,又不合理,结果只是自寻烦恼。不要嫉妒别人。嫉妒别人等于自寻烦恼。与其羨慕别人,不如自己脚踏实地去努力爭取。助人为乐。能使自己忘却烦恼,亦能在被感激之情中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并获得珍贵的友谊。找人倾诉烦恼。经过一番宣泄之后,心情会顿感轻松舒畅。宽厚待人。与人为善,少有敌对情绪,心境自然平靜、安详。
2,别被“废物式养老”绑架。65岁的李女士带孙虽然辛苦,但女儿和女婿体贴且孝顺----換季的新衣新鞋都由女儿承包﹔毎两个月要回一次老家,都由女婿车接车送﹔家里的卫生也都是定期请家政做。时间一长,李女士感觉自己“没用”了。老家要好的姐妺来济南,邀请李女士外出游玩,她不知道怎么坐公交车﹔想学网购,女儿打断她:“需要什么我给你买。”一直以来,尊老都是我国传统美德。年轻人对待老人,要保护,要孝敬,要给他们让座﹔儿女们对待年老父母,要让他们“享福”,不让他们做饭﹑洗碗,做家务。以为只要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物质和安全的需求,让他们安度余生,就是最大的孝敬。这样的初心是好的,但行为上,往往容易矫枉过正。形成一种老人就是“老朽”,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的偏見。这种“废物式”养老,其实是对老人生活的一种绑架,反而会加速老年人的衰老。
3,起跑线可以看成环境的重大转折,更该看成个体自身认识的重大变化。如小孩读书如果说是由学前转为学期为起跑线,不如说当小孩感到想读书和要读书时为起跑线更为合适,因为小孩此时真正在读书了,小孩将由此攀往到知识的高峯。老人同样如此,只要感到我们处在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就会积极的生活在幸福的晚年。我们这一代是生活在峥嵘岁月里,有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快乐﹑有痛苦。如果你想拿起笔写下回忆录,不管你是在60岁,70岁甚至90岁动笔都可以写出生动,精彩的篇章。你亦会感到你的晚年生活的丰富和值得。你要知道只要你有正确的认知,肯投入,成功﹑胜利永远不会厌晚!
作者简介:
吴仲庆:华东师范大学髙級工程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实验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