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今年3月20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行,《条例》规定了上海养老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和制度;规定了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及内容,服务机构和人员,以及长期照护的制度保障等等。这个为我国的老年人,尤其是生活在上海的老年人完善服务体系,救助体系和各项政策、制度、措施,提供了法律保障。让每一位老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关键词:法律保障; 智能养老; 加装电梯; 精神生活
尽管新冠病毒还在全球肆虐,但我们伟大坚强的社会主义祖国却已呈现出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景象,老百姓安居乐业,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幸福健康的生活。根据上海市卫健委,市老龄办和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止2020年12月31日,上海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3.49万人,占总人口的36.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2.44万人,占总人口的25.9%;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33.47万人,占总人口的15.8%;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2.5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5.5%、占总人口的5.6%;10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080人,(其中男性为792人,女性为2288人)。再深入计算一下,即全市每10万人中就拥有百岁老人20.8人,这是史无前例的呀,是名副其实的 “人瑞”。 笔者也是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十几年的退休养老生活,深深地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大中国的幸福和自豪。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国家领导人对老年人的重视和关怀、各级政府机构的尽责和认真,无不使老年人沐浴在阳光下,沉浸在伟大祖国的怀抱里。我就中国老年人的幸福和满足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一、法治是保障老年人幸福和满足的前提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重视老年人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以确保老年人安定、幸福的晚年生活。纵观这些方针政策,尤为重要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上海市颁布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和《退休职工住院保障计划》等文件,都对老年人安逸、舒适的老年生活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一)首先要保证老有所养。“民以食为天”,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的青春年华已过,已进入到人生的暮年阶段,没有劳动能力再去养家糊口,他们只能靠国家政府来抚养,颐养天年。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借鉴国际有益经验搞好顶层设计”。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企事业单位的退休职工就执行的是养老金制度(也称退休金、退休费),这是一种最主要的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它保障了老年人晚年的安定生活。近年来在学界和业界又有养老保障体系“三个支柱”的设想,就是指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也就是说国家、企业、个人将共同承担老龄社会的养老支出。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可以相信我国的老人晚年生活将会更加安定、丰富、幸福。
(二)从2005年至今,我国已连续16年提高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老百姓高兴地称自为“十七连涨”。这是党和政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并兼顾养老保险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慎重决策。尤其是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大疫情侵袭我国许多地区,给我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医护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抢救患者。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不屈不挠地与病毒作殊死搏斗,克服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险情,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控制住了疫情。当然,国家也付出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代价是前所未有的。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党和国家仍然决定“十七连涨”养老金,中国的老年人真是太幸福了,太感动了,他们从心底里感谢中国共产党,感谢伟大的祖国。
(三)在我国的养老服务格局中,基本上是推行“9064”养老服务体系,即:在所有的老年人中,有4%的比例到公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中养老;有6%在街道、社区养老;另有90%的老人还是需要居家养老。所以居家养老在这个体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各级政府和机构高度重视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为老年人服务的举措,尽力满足绝大多数老年人的需求和愿望。
——各地区街道都创办了主要服务于老年人的餐厅食堂,一年四季为有困难的老人提供热气腾腾、新鲜可口的饭菜,并可送货上门且价格低廉,真正做到价廉物美。
——各街道的图书馆对老年人的服务格外优先照顾,不仅提供舒适的场所让老人专心阅览,还经常组织讲座,让老人掌握保健知识,卫生知识,国家政策时势等等。
——“老年人可随时在线下申请居家服务”。各街道的“养老服务中心”平台能很快收到老年人提出的各种要求后,就会根据需求为老人“量身定做”并及时送货上门,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
二、智能化养老是老年人幸福和满足的有效途径
现代社会物质条件的丰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大大的延长了人的寿命。老年人退休后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如何走好这段路?是脱离社会、远离人群、孤独孤单、对任何事没有兴趣、拒绝学习,没有了生活目标,整天沉默寡言、心事重重、急躁易怒,爱发脾气;还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心胸宽广、乐观豁达、助人为乐,晚年生活仍然有奔头。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是悲观的路、后者才是幸福的路。现在许多老人都认识到要积极养老、精神养老、文化养老、快乐养老、知识养老,也可归结为一句话:智能化养老。那么,如何做到智能化养老呢?
(一)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知书达理的老人仍应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最近《上海老年报》刊登了全国首个老年专属学习平台“金色学堂”在网络平台和电视开播的消息,赢得了老年人的纷纷点赞。上海老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空中课堂”,它是我们老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的一所好学校。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上海市、区老年大学每到招生时就会吸引着无数的老年人前来报名,他们通过上老年大学提升了文化修养和知识储备,使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老年大学的课堂满足不了庞大的老年人群,真可谓杯水车薪啊,而“金色课堂”的开设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老年人通过电视和手机能随时听课、学习,把新知识、新技能学到手,与年轻人一样紧跟时代的节奏和前进的步伐。
(二)使用智能手机更便捷更安全
手机,如今广受老年人青睐。手机上网,新闻几分钟刷新,且频道繁多,可从容选择,手机赋予老年人足不出户知晓天下事的方便。手机还像万宝全书,有什么不懂,上网一查便知。现在市场上还有学习外语的手机软件,如老年人还想自学外语,那手机就成了你得力的帮手。手机还可以用支付宝或者微信支付现金,既方便又安全、卫生,偶尔领到红包,获得流量也是一种喜悦。
微信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接触数字社会最方便的入口,据有关方面的数据,现在老年人平均每人每天使用微信1.37小时,掌握微信11.47个功能,拥有104.28个朋友。老人通过微信视频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会面,亲切交谈,把天涯变成咫尺,其乐融融;微信小游戏锻炼了老年人的反应能力,避免了静而生呆、过早老去。用微信的好处真是数不胜数。
(三)智能腕表——老年人的“保护神”
三年前上海市奉贤区民政局开通了电话热线,正式启动奉贤区智慧居家一期项目。作为一项集居家生活检测、应急救助、定位、健康管理等功能的养老服务应用,老年人只需佩戴智能腕表,就可享受到电话关爱、一键呼叫、定位检测、社区汇总等线上线下的热情服务。自项目开展以来,奉贤区已有4000多名老人通过佩戴智能腕表加入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服务队伍中来了,使居家养老更加安心、放心、舒心。
奉贤区的事例只是中国老年人居家养老的一个缩影,相信随着政策的到位、举措的落实,会有更多的地区采纳智能化养老的得民心工程。
三、加装电梯是政府为老年人做的实事之一
十年前,即2011年5月份上海市房管局、规土局等5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上海具有多层住宅楼增设电梯的指导意见。同年8月,上海市老年基金会组织试点加装住宅电梯,上海开始了这项助老民心工程。现在十年过去了,这项工程开展的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完全有底气的说它正在方兴未艾、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
——普陀区:今年春节过后,普陀区宜川路街道微信公众号“丈量宜川”的服务页面上多了个“宜起加梯”小程序功能。点击后可以看到本市加梯政策的详细内容和街道范围内9栋已交付使用的加梯范例。另外,该街道还作过统计,符合加装条件的老公房比率为56.93%。这样就为有关部门有的放矢地做好这项工作提供了依据。而在长风新村街道从上个月起,街道和安装电梯的企业公司,携手首创对加装电梯建造过程进行网络直播,进行“云监控”,这样就可以“近距离”了解加装电梯的施工进度、工艺、质量,还能及时提出相关问题,确保工程符合质量规范,最终使老百姓对加装的电梯放心、满意。截至目前,普陀区已有宜川、甘泉、万里3个街道推出了各自的加梯小程序,还有一个街道正在加紧研发。
——虹口区:虹口区房管局今年以来推动加梯工作由“一梯一户”,向“整小区”、“整居委”等规模化模式转变,步子明显加快了,五月份的某一天就有29台加装电梯工程开工。据统计今年在建的加装电梯共有71台,已竣工30台,通过咨询88台。与此同时区房管局通过“沉浸式”办公,为社区提供“一楼一策”的个体化加梯服务,通过搭建市、区二级沟通桥梁,建立标准化方案,提前预算、批量评估 、绿色审批等方式,建立现场检查机制,确保工程质量;搭建电梯公司、工程实施单位和地区居民三方协助平台,共同搞好这项民心工程。
——静安区:家住静安区岭南路270弄的老年居民最近乐开了花,因为盼望已久的老公房加装电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例一,住在该小区2号楼有一对老年夫妇,一个90岁、一个89岁,都是高龄老人且年老体弱,大白天又没有子女在身边,没有电梯前上下楼每天最多一次,总是走的气喘吁吁,如有些身体不适就只能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无法下楼,给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不安全,现在有了电梯这些烦恼就不辞而别了,他俩很庆幸在有生之年还能得到“上上下下的享受”。
例二,该小区还有一户居民住在六楼,女儿出嫁了,就剩一对老夫妻居住,因为年纪大上下楼困难,孝顺的女儿不忍心看到父母爬楼的艰难,她与父母对调了住房。如今楼内有了电梯,她父母又可以搬回到生活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在熟悉的环境内与老邻居结伴安居养老,其心情别提有多舒畅了。
政府作出的老公房加装电梯的举措,深受老年人的拥护和点赞。虽然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各级政府、机构只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理念,深入调研,倾听呼声,创新思路,必会有力推进这一工作顺利开展,也必然增加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游览美丽山河让老人心旷神怡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改善、丰富了,人们在精神生活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老年人退休以后有了空闲时间,外出旅游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在大自然怀抱中享受蓝天白云、山清水秀,欣赏当地的美景、聆听动人的歌谣、品尝丰富的菜肴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旅游既能让老人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增长知识,又能开阔眼界、敞开胸怀、豁达大度,又能锻炼老人的身体、磨炼意志、提高修养,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增加有益的色彩,也更有利于身心榆悦、健康。
前几年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行社老年旅游服务规范》已正式执行了,这是国家政府对老年人的关心、爱护。还望地方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性的法律法规,将规范老年旅游的要求写入法律条文,明确相应罚则,并严格依法监管,加大对违规旅行团处罚力度。只有这样系上法律的安全带,老年人“银发游”才能玩的开心、游的放心。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已经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心灵呼声,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祖国一片生机盎然的前景中,珍惜当今的美好生活幸福地过好每一天。
作者简介: 范炘(1950年生),男,江苏无锡人,退休前为华东师大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副高职称,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在职期间曾担任《教坛纵横》副主编,并有多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