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和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28浏览次数:10

内容提要: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机构为载体的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已在我市得到广大老年人的好评和欢迎。本文就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作一些初步分析和思考,以期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日趋完善。

关键词: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现状;思考


所谓“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就是将传统的居家养老和社会化的机构养老二者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老年人仍在家中居住,由社区服务机构提供老年人居家需要的各种照顾。社区化居家养老在形式上仍保持传统家庭养老的基本格局,但在实质上体现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老年人在自己长期居住的家中养老,不离开自己的亲人朋友,能满足老年人对家庭对自己长期生活的环境的眷恋,而社区提供老年人各种居家养老的照料,既补充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各种需求,并能极大程度上减轻家庭成员的负担,能很好地促进家庭的和睦和社区的和谐。


一、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在我市的现状

我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致力于社区服务。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得到理想的发展。目前我市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管理基础,由区政府、街道、居委会、社区四级管理,已具备一套较为规范的管理方式,也已取得一些经验。仅以笔者了解到的各区社区化居家养老的现状如下:

(一)普陀区

1、宜川交西片区拥有7.2万居民,周边有15个生活服务圈,其中有:和阅斋:有图书阅览、上网冲浪、茶饮休息和心苑:党员之家和映舍:红色电影放映,文化体育活动。和乐营:亲子活动还有社区食堂和党群服务中心。

2、普陀区最近新增5个社区花园真如的“同心圆梦,点亮真如”社区花园,还有“清三小区”充分利用边角空地,营造绿色休闲空间。

3、甘泉街道营建老年人功能区域的大楼,一楼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二楼社区食堂,三楼提供康复日托服务。

4、沪太社区建成了一个为老年人提供看病就医、吃饭休闲、康复理疗、文体活动等各项功能服务的“大型百宝楼”。

5、桃浦镇阳光水岸的10户空巢老人和武警二支队二大队的五名官兵结成对子。空巢老人对亲情的渴望更迫切,而军人的特殊身份也不能常回老家陪伴父母。在节假日,“兵儿子”给老人的关爱与亲情,让老人倍感温暖。

6、长风街道依托区域化党建创办“长相亲”微信平台,将辖区内的老年人信息整合在一起,打造“银发驿站”,离休干部党员起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了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为社区建设再作贡献。

7、甘泉街道借助“幸福甘泉养老服务平台”,集中录入社区老人的信息,对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等开展走访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妥善处理。并建立“老伙伴”计划,举办老伙伴志愿者培训,加大对老年人关爱力度。

8、普陀桃浦“智创城”增量增能增效,完善智创城的公益服务设施的配套,尽快建设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养老设施。

9、曹杨新村街道金梅园居民区运用名为“曹杨精灵”的社区智能音响,老人居家喊一声,居委马上能“听到”。

(二)徐汇区

1、徐汇区龙华、枫林、斜土、徐家汇、长桥等 5 个社区创办“智慧健康驿站”,让老人自主选择自助健康检测。“健康驿站”已成为为民众公共服务场所,整合各方资源,在社区综合了“为老服务中心”“体锻中心”等专项服务,“智慧健康驿站”有老年人的个体健康检测的标准化,并有指导有管理的平台,为老年人健康起了很大的保护作用。

2、龙华街道,他们听民声、知民心、解民忧,建立“社区长者食堂”,并备“留言簿”,配备了人工智能食堂的管理系统,开放透明式后厨。

3、徐汇区打造“有颜值有温度的居民家门口的客堂间”,通过3年布局建设,全区13个街道305个居委会,创建了居民家门口的“党群坊”“会客厅”“托老所”“便民点”,实现了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创新,小载体大服务,激发了社区群众的自治作用,深化邻里了建设。

4、徐汇区的文化管理标准化建设,2016年6月,徐汇区实施试点,在全区范围选取13个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及15个特色居委,为社区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徐汇区部分社区陆续出现被居民称之为“公共客厅”的“邻里汇”,让原来已逐渐被遗忘的邻里情谊在“邻里汇”全新凝结,邻居由“熟悉的陌生人”变成“熟悉的好邻居”。

(三)静安区

1、去年7月,静安区开始实施“乐龄有伴”项目,组织志愿者对独居老人进行精神服务等方面的关爱。

2、静安寺街道的60岁以上老人占全区户籍人的42%。他们建立了“乐龄坊”,面向长者提供综合服务。“乐龄坊”可入住1天到3个月,也可长期居住。如老人的保姆需要回老家一些天,子女出差等,老人就可入住“乐龄坊”,被老人称为“喘息式养老”。

3、岭南街道创办“居民之家”,总共有1560个平方米,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助乐日间照料和长者照护之家。

4、静安区推进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项目,为进一步改善老年人家庭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方便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有:地面防滑处理,睡眠智能化、监测床垫、折叠式坐便椅、开门提醒器,燃气报警器,还有个性化服务,如:浴缸改淋浴,居家智能改造,照护辅助改造等。区内60岁以上老人都可以到街道申请。

(四)虹口区

虹口区的欧阳路街道社区食堂,品种多,价格亲民。欧阳路街道地少老人多,有60岁以上户籍老人28120人,占总户籍人口的43%,其中孤老173人,失独失智老人200多人,百岁老人20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5000多人,街道免费提供230平方米的场地办了食堂,可容纳70多人同时就餐,日间接待达500人/次。综上所述,各区各街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挖掘社区的资源,多项并举,努力提升老年人的安全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这种就在家门口的社区养老,深得广大老人的称赞和欢迎。

二、对“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思考

(一)“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优点

1 、从经济成本方面来看:

“社区化居家养老”需要的经济成本是目前养老模式中最为理想的。相比机构养老,社区化居家养老不需要使用养老机构的设施和服务人员,不需要支付机构养老的费用,社区化居家养老不需要老人或他们的子女雇佣专人照料老人的日常生活。选择社区化养老的老人使用的是自己家中的现成的各种设施,再通过政府的扶持和补贴,社区化服务的廉价或无偿的服务,使许多处于弱势的老年人,都能接受这一养老模式。

2、从文化观念的角度来看:

社区化居家养老能消除老年人在“孝”文化方面的顾虑,可以有效地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为我国老有所养的问题指出了一条道路。还能促进家庭的和睦社区的和谐。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中,父母养育子女,子女照顾父母是天经地义的,几千年始终保持这种模式,但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结构又趋于小型化,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社区化居家养老妥善地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使老人能安心在家养老。

3、从服务人数和服务效果来看

社区化居家养老能在数量上解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服务效果也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还能扩大就业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的几点建议

1、不断完善居家养老的服务体系

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为民服务设施建设中大致可做以下几点:(1)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益性养老服务用房,老小区可采取政府回购租赁等形式,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的标准。(2)推进社区化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每个社区配建一家标准化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不少于50个平方,为社区居民提供助餐配餐,日间照料,健康记录,文体娱乐,应急服务以及居家上门服务。(3)推进社区长者驿家建设。在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的前提下,为老年人就地安养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社区长者驿家建设应坚持“嵌入式”“小型式”“多功能”“专业化”四大特征。(4)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每个街道配建一家50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推进社区老年护理站建设。每个街道至少配置一家社区老年护理站,为大病康复期的老年人开展康复护理,慢性病随访等服务,为居家失能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出诊、治疗及居家照护等服务。(6)推进中央厨房建设和老年助餐点的建设每个街道至少配建一家中央厨房,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口、卫生营养的助餐送餐等服务。每个社区配建一家老年助餐点,能提供30人以上的配餐、送餐服务。(7)推进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通过开展住区无障碍改造、增设为老服务设施,加装电梯等措施,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社区养老环境。(8)推进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服务。充分利用智能设备,健康监测管理系统等措施,充分利用平台信息数据,为老年人提供远程安全看护,紧急救援等形式多样的服务。(9)继续推进我市在国内首创的“长期照护保障条例”,让更多的失能失智的老人享受居家、社区、机构的养老服务。

2、要加强社区化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社区化养老服务人员的标准化制度是很关键的,建立职业资格认证和专业培训机构,对服务人员进行评估,并建立合理的薪酬,老人可以自主选择服务人员。近期,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的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2022年之前,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要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将专业化服务延伸到家庭中,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务料理、精神慰藉等上门服务。让居家养老的老人享受连续稳定的专业化养老服务。今年三月,上海也颁布了《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探索大城市养老新思路,法治引领养老服务,率先将社区养老刚性指标列入法条——每千人要配置40㎡养老服务设施,向养老机构与嵌入式养老服务设施并重,向“兼顾智慧养老、环境改造内涵”发展。并将国内首创的“长期照护保险”写入《上海市养老服务条约》。“长护险”聚焦长期失智失能老人群体的刚性需求,通过制度性安排,为失智失能继续享受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提供了保障。在今年五月十五日,上海电视台专题播放了“房屋适老化建设”的专题报道,关爱老人,适老化改造,民政部门有政策补贴,让老人更安全、更舒适。今年的五月十九日,《新民晚报》报道,上海三成常住居民签约家庭医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 77%,失能老人签约超过九成。社区卫生服务计划内全覆盖提供便捷,努力打造“康复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护理中心”三大功能,让社区卫生服务更好守护居民。今年六月九日,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开幕,最抢眼的是各式各样养老、护理、医疗的机器人,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老人在不同场景下对的生活需求。博览会上还新设了居家护理专区板块。

总而言之,社区化居家养老的模式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养老成本低,需要广,服务方式灵活,容易推广普及。相信在各级政府支持下,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会更完善更加合理,更能让老年人老有颐养,提升老年人的便利感,安全感和舒适感。


作者简介朱英:副高职称,华东师大教育学部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