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化浪潮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舒适的同时,也在老年群体面前划出了一道无形的“数字鸿沟”。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数字鸿沟”距离越来越大,老年人逐渐被电子障碍阻挡在数字生活之外。本文通过对老年人“数字鸿沟”的现状和形成因素分析,从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四方面提出跨越“数字鸿沟”的路径选择,让科技赋能养老,实现积极老龄化。
关键词:数字鸿沟;老龄化;智能化
随着社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深度应用,信息技术一方面正为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飞跃,但另一方面却也让绝大部分像老年人这样的信息弱势群体在日常生活包括就医、出行、亮码、扫码、缴费、购物、文娱、安全等应用场景中遇到了不能正常使用智能技术的电子障碍,即“数字鸿沟”。
一、“数字鸿沟”与人口老龄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截至2020 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32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2%; 网民年龄结构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22.8%。60岁以上高龄网民群体的占比已上升为10.3%,共9682 万人,相较2020年3月增加了3600万人。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体网民的比例是最低的。
同时,根据2021年5月11日发布的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18766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35280人,占13.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
全国人口年龄构成
按照联合国人口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我国的《七普》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5%,当前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部分像上海之类的城市户籍人口甚至已经达到深度老龄化的程度。
将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与网民数量进行对比,很明显的感觉是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与老年网民的比例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与背离,这也显示出了老年人“数字鸿沟”有被逐渐拉大的趋势。
2020 年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与监测贡献了极大的力量。健康码、移动支付、网上缴纳生活费等智能化服务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智能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疫情期间,老年人在打车出行、看病挂号、交社保医保、申请健康码、公共事业缴费等生活基本需求方面遇到电子障碍,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二、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
1、老年人自身数字素养水平低
由于历史原因,当代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同时他们身体受视力、听力,记忆力等衰退的影响,使老年人对智能技术存在天然的认知偏差。
虽然大部分的老年人拥有智能手机,但其中大多数是中低端的智能手机,有些由于智能设备更新迭代速度快,甚至是子女淘汰下来的,存在内存不够大、上网速度不够快、经常卡顿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原本就不太熟练的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拦路虎,他们容易从心理上一开始就产生排斥智能设备的使用,这就降低了他们了解智能设备的积极性。
2、家庭成员缺乏有效的支持
绝大部分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各种使用方法知之甚少,只会使用打电话等基本功能,当他们遇到需要使用一些相对复杂的功能,比如移动支付、绑定社保卡、申请健康码、网上挂号、购买火车票等时,往往第一时间会求助自己的家人,但是儿女由于精力限而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时间,不愿意花时间反复对老年人操作上进行帮助。有些子女宁可自己打游戏,一遇到老人求教手机方面的问题就不耐烦,极端的情况甚至会用脏话来拒绝老人的请求。
缺少家人的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就会有许多的顾虑,尤其是当他们听到周围有人遇到网络诈骗等这类新型犯罪,让他们更不敢进一步探索智能技术,他们视智能产品为洪水猛兽,认为智能技术给自己生活带来的便利远远小于带给自己的麻烦,有些还会产生不使用智能手机就不会受骗的错误观念。
3、社会重视程度不够
老年群体是根据年龄来划分出来的一个群体,但具体到每位老人的综合情况却是非常的复杂,无论是居住区域、受教育程度、还是职业都存在较大差异,无法用具有比较明确规律方法和技术进行预测,这就造成了当前已有的一些智能适老化措施往往浮于表面,但缺乏基础上可操作性,更谈不上完善服务体系目标了。
现在企业生产的智能设备和技术重点客户都是有消费能力的中青年,因此产品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对老年群体都非常不友好,市场上基本没有专门针对老年群体进行功能设计,像如提醒事项字体过小、界面不清晰明了等问题已经是普通存在的问题和现象了。
尽管目前已经有行政服务部门开始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特殊服务”,但也只是设置专门的服务人员或者窗口,先提供纸质版登记,稍候再有工作人员完成代录信息的工作,并不是真正的适老化服务。
4、政府保障政策明显滞后
目前,政府在老年人智能化教育及信息安全保障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2016年至今,我国已经多次发布老年智能普及的相关政策,但整体上仍是发展非常缓慢,主要还是因为:国家颁布的保障政策仍是处于通知、意见、鼓励、号召等层面,强制力和威慑力不足;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师资力量不足。
根据2019 年,腾讯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仅2019年上半年,该平台共受理了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被骗举报2万余次。其中97%受骗的老人有产生资金损失,70后(45-50岁)成网络诈骗重灾区,老人在拥有智能设备后,如何规避网络风险又成为重要课题,我国对于老人信息安全保障制度上还处于监管的空白盲区。
三、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路径
2020 年11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了部署。《通知》的发布说明目前我国对于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解决老年人的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是“数字鸿沟”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是全社会应该深刻探讨的问题。
1、政府应该做好老年人“数字包容”的政策托底
首先,政府首先应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建设乡村宽带接入项目;鼓励与推动智能媒体开发厂商设计与生产更多方便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与应用商店。其次,鉴于老年群体消费水平与购买能力相对较弱,在政策引导基础上,可适当采用政府采购与补贴,对适老智能产品及项目予以经济上所扶持,充分调动生产厂家的积极性做好适老智能产品的后续服务与持续更新工作。最后,政府立法以保障数字公平,对于当前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无码出行难”、“无移动支付办事难”等问题,也需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可以明确要求医院、公共交通、行政服务中心等与老年人生活具有较多关联的机构组织必须保留老年人习惯使用的传统办事方式并强制执行。
2、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打造老年人群体“帮扶圈”
鼓励相关企业针对老年人的数字需求加大适老智能产品的研发速度与研发力度,改善信息服务,使产品适老化,在产品开发和制作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老人的生活习惯,比如加大字体,操作简单等。其次应开发满足老年人特定需求的功能,比如“一键打车”、老年社交平台等。最后在安全层面,规范老人使用的终端智能产品信息收集、使用行为,加大对诈骗电话短信违规应用软件的整治力度,减缓老年人对网络参与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构建出数字包容的友好“帮扶圈”。
社区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方面更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因为社区不仅是老年人最熟悉的活动区域,社区工作人员也是和老年人接触最多的群体,具有天然的熟悉感和信任感。通过社区学校,定期开展智能媒体操作培训和讲座,提高老年人智能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接收到老年人的反馈,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有条件的社区甚至可以安排志愿者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使智能培训更具针对性与实用性。
3、倡导老年人家庭成员的“数字反哺”
家庭子女或者第三人代的“数字反哺”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最有效的对象。家人是老人遇到困难首先想到要求助的人,家人应意识到智能时代对改善老年生活意义重大。尽管新技术对于老人是一种挑战,但是并非所有老人都不愿去学,家人应抽出时间耐心点去指导老人使用智能设备,技术反哺应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同时通过家庭的技能反哺可以增加家庭的话题,缓解代际关系产生的鸿沟,对维系亲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老年人转变思想,主动学习
老年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国家、社会、家庭资源,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主动跨越智能时代的“数字鸿沟”。首先要转变观念,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改变对智能化的刻板成见,通过主动学习、参与来拓宽自己认知边界,从而规避因刻板成见导致的抗拒心理。
数字化生活浪潮来袭,老年人如何跨越“数字鸿沟”,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道课题。随着社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为老年人交通出行、就医、办事等提供便利;为老年人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习惯,保留并完善传统服务方式。具体来说,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和企业,在为老年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时,应当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满足无障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需求,推广应用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智能信息服务。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让退休老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到这个时代的新技术新生活。
参考文献:
1、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2、2010-2020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
3、第46 次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www.gov.cn
4、2021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5、2021年上海市老龄工作要点
6、数字鸿沟视域下老年人接触和使用智能媒体的调查,孙静,2021
7、智能化背景下,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过程分析,徐越,2021
8、智能媒体背景下互联网适老化发展策略研究,李彤彤,2021
9、智能时代下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索,王亚辉,2021
作者简介:
李圣,男,197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老龄办七级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