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银龄教师马庆发:释放银龄红利 教育援疆强国

发布时间:2025-06-18浏览次数:11

【编者按】2025年6月11日至13日,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书记、局长于虹一行赴部分在疆受援高校调研“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进展情况,在伊犁师范大学组织召开调研座谈会,了解援受高校的经验做法、亮点特色及存在的困难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华东师范大学银龄教师马庆发教授参加了调研座谈并作交流发言。现将马庆发老师的发言内容转载如下。


我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作为新疆伊犁师范大学首批银龄教师,任职教育科学学院将近2年。作为一名高校银龄教师,为我职业生涯留下了“永恒的一页”,丰富了我的教育人生。其心路历程是:从自我选择、个人行为到责任担当、使命倍增。正如英国学者琳达·格琳顿《百岁人生》一书中所言:在长寿时代,每个人都将拥有多段式人生。这种人生将带给我们不样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和发掘自己在每个阶段的价值,并调整自己的人生策略,应对这种生命历程的改变。通常我会用人的生命周期去规划,即每20年为一个节点(每20年为一节点,1-20岁、20-40岁、40-60岁、60-80岁...),并以生涯周期(每30年为一周期,即1-30岁、30-60岁、60-90岁)为盘点或重新洗牌。我从第“三个三十年”(进入60岁以后)伊始,我不断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我人生“黄金二十年”(60-80岁),继续为高等教育事业作些有限贡献。我自喻为“爱追梦的老顽童”,自愿报名成为一名实施“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银龄教师。

今天,我从“做了什么?”“怎么做?”“感悟与思考”等三大方面作一汇报发言:

一、践行教育家精神 彰显育人智慧

1.基本工作情况

——四个学期担任6门课程:(本科生)教育研究方法、中外教育史、教育名著选读,(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哲学和比较教育学。每学期平均80学时。

——学术讲座与科研指导:教科院学术年会2讲、校内外学术前沿讲座7讲。科研指导包括到伊宁市学前教育、小学、中学等学校4次。

——学术与科研工作:主要包括指导教科院等其它院系的教师申报高级别课题(达30余项),其中已获批立项10余项(另外几项目前等待下达通知);指导教师论文撰写与修改、咨询30余人次。

——主持完成首批中华职业教育社重大课题结题,出版《近代职业教育思想谱系研究》(2025年3月,46万余字)。参加“兴学强国”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暨盛宣怀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4),发表学术演讲报告《盛宣怀专门化人才培养与实业教育思想研讨》

——承担伊犁师范大学“青蓝工程”项目任务,指导两位青年教师。

作为银龄教师,下面我不妨从工作、生活学习等记忆碎片中,归纳“怎么做”或“智慧育人”等案例:

2.研究学情、关注差异

——第一次为四年级理科班学生上《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时,课堂低头族较多,发现坐后几排学生埋头玩手机、刷视频、而靠墙边的学生在看外文(准备考研的)、部分同学脸上茫然的眼神、只有前几排同学流露出渴望的学习欲望。(全班人数40余人)。针对此况此景,我略停顿了一分钟,此时,教室里突然一片寂静无声,同学纷纷抬头看着我(一般上课我都全程站立讲课)。接着我放慢了语速和提高音量,说“首先,给每一位同学们选择机会,是否留下学习课程或离开教室,不作为旷课处理;其次,重申‘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有何之用”。同时对准备考研的同学,提出学习外语的方法策略和单词记忆方法及文章理解阅读的效果,允许几位同学请假准备考研(事后考研成功的同学纷纷感谢我的帮助与宽容)。在教学中关注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建学习氛围与形成班级风气尤为重要。

3.聚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策略

——结合不同课程类型或单元教学,每次我都背上几本书,推荐给学生们,采用翻转课堂教学(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学(中外教育史)、精讲多练(教育研究方法)、研讨(教育哲学)等方式。学生不是单纯来听课,而是带着问题或疑点进行合作学习,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又提升学习效能。如《教育哲学》课程学习与教学,结合哲学专题与流派思想,推荐相关经典著作,课堂交流事先准备问题,分享的同时,同学们互相之间提问、商榷、辩论。积极推动教学改革与考试评价的改革;如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逐步减少认知性知识(记忆性、知识性)考试内容;加大过程性知识(理解、分析和思维性能力知识)考试比重,以论文与笔试相结合。倡导学生“以研促学”教师“以学论教”教学理念。我担任的研究生“教育哲学”这门课程,其中一位高年级研究生主动要求到我班里听课学习一学期,另外一位低年级研究生连续学习两学期该课程,当然我会根据不同对象,重组课程内容结构。

4. 增强科研意识,提升研究生质量

——为了开发研究生学习潜能与培养科研意识,我除了发挥专业优势之外,在指导学生如何开展学术研究和提升学术素养方面,力求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教育前沿理论及发展态势(基于其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的学术背景优势);鼓励倡导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和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包括听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和学术性的论文交流与比赛等)。先后主持开创二年级研究生学术沙龙三场与面向新生的学术前沿讲座九次。

——自掏腰包,为学生买书,创设读书氛围、拓展学术领域。赠书给教师,作为鼓励与鞭策。

5.以学论教,以研成师

积极推动和加快创设“以研成师”学术研究氛围与教师的学术研究素养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提出可行性咨询建议。在持续发挥银龄教师的专业优势、学术科研优势、人才培养的经验优势、智力资源优势,以及教育科研资源优势等方面不断探索。

二、形而上的哲学思维 形而下的反思行动

我深深地意识到,作为成功的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不但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比较深的造诣,而且要能超越学科知识,如熟练驾驭教材和教学的能力,更要着力“智慧育人”下功夫,即能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复杂问题时,创造性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带领学生积极探索,享受知识创造乐趣的智慧;还要善于“教”,更要善于从学生“学”的角度构建新型教学关系,创新育人模式;从培养完整人的立场转化学科思想、知识与思维,创造新型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人本化再造。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全国广大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个方面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如果说这六个方面是教育家精神整体内涵与界定的话,我仅从“教育智慧”一个精神方面作些汇报,这是因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每一位教师,要坚定怎样的育人信念和行为准则,并明晰教师身份的价值功能。尽管成为教育家毕竟少数,但教育家精神则是每个教师共同的“职业性、育人的基本基因”,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家精神样态”与个性化的“理解性的实践”。教育家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是每位教师和优秀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学习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用实际行动努力成为一名好教师、优秀教师、当代教育家。我是一位善于“反思与行动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力求对标教育家精神,“扬长避短、努力奋斗”,试图 “从无私奉献转向有效贡献”育人思路。

为此,我提议高校银龄教师工作重心须从关注课程教学转向教师培养与助力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当下西部高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严重(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和数量结构等);教师非教学和科研负担较重,难以聚焦科研和教学;教师科研意识和能力薄弱;疲于应付授课等问题,积极推动和加快创设“研以成师”(包括教学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氛围与教师的学术研究素养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提出可行性咨询建议。

具体建议为:

1.教师队伍建设须前置和后移两方面着力 ,即新教师招聘(宁缺毋滥,数量固然重要,但学校来源与学术潜力更为重要);加大新手入职培养力度,可从传帮带和培训、提升学历三方面着力推进;

2.着力为教师减轻“非教学与科研负担”,提供帮助和采取措施;

3.加快创设“研以成师”学术研究氛围与教师的学术研究素养提升,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关系到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同时亦可提升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 。

4.加大教师科研成果奖励力度,以关键少数、科研骨干教师引领学校科研水平提升和产生辐射影响力。

三、银龄教师工作思考与建议

银龄教师工作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

1.早期自发性探索阶段(2018年以前),银龄教师的术语出现,但其概念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支持。一些地方和学校开始自发地邀请退休教师返聘或参与教育支持工作,主要基于学校的个别需求;

2.政策导向支撑试点阶段(2018年—2020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银龄讲学计划”(2018),在部分地区试点,招募退休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支教。教育部启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组织高校退休教师到西部地区高校支教支研,进一步拓展银龄教师的应用范围。

3.辐射推广与完善阶段(2020年—2023年)。自2020年起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实施,规模逐渐扩大,从最初的100余人发展到1400余人,受援高校从3所增加到20多所。2023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银龄教师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等多个领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银龄教师在教学、科研、师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教育均衡发展。银龄教师工作范畴从部门上升到国家层面,提出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形成健全的银龄教师工作体系,全国银龄教师队伍总量达到12万人左右。该计划明确了银龄教师的招募标准、服务方式、保障措施等,推动银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广泛参与。

4.全面实施与深化阶段 。进一步优化银龄教师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加强数字化赋能,提升银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同时,注重银龄教师的身份认同和职业发展,建立“银龄智库”,推动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为此,从一名银龄教师的角度和老龄人才研究者身份,试图解析“什么是银龄教师”“银龄教师是什么?”两个命题,前者是内涵定义,后者是相关属性及其功能要素等。特提出以下建议:

1.在破解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方面问题,继续发挥重要教育资源作用和提供不可替代的功能,除了继续担任关键课程(本科和研究生)之外,须转向着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2.加大指导和引领教师科研工作,着力学术研究水平,加强学科建设的力度,释放“以研成师”的发展路径之张力。同时加强跨代教师合作,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3. 持续发挥银龄教师的学术科研优势和人才培养的经验优势,以及相关教育资源优势等;

4.应更加注重银龄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银龄教师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根据受援高校的实际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如项目组团式银龄教师或柔性聘任制等。

5.建议设立银龄教师专项科研项目,如银龄教师工作体系与规范化服务管理研究、高校银龄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银龄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理论与实践案例研究等,并将银龄教师工作发展纳入“十五五”教育规划发展文件。

上述建议其依据在于:落实2024年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2019)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