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华东师范大学在普陀校区科学会堂举行教师节主题庆祝活动,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凝聚育人奋进力量。钱旭红校长在致辞中,同时向为学校发展持续奉献的离退休老教师们,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最美好的祝福!银龄教师马庆发、王平作为学校退休教师代表参加了本次主题庆祝活动。退休艺术团合唱团代表学校参与上海市教师节大会,用歌声献上教师节祝福。
近年来,华东师大离退休教师以“老有所为 余热生辉”的精神风貌,在传承红色基因、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术创新等领域展现出卓越风采。
抗战老同志的精神传承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华东师大5位抗战老同志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们分别是96岁的温同顺、96岁的李名英、99岁的武进之、97岁的王连生和98岁的蒋其义。这些老同志在民族危亡时刻投身革命,例如李名英老师15岁加入地下党,以“卖酱油”为掩护传递情报,组织工人识字班发动群众。蒋其义老师在接受纪念章时庄严宣誓:“只要我活在这个地球上,一天也好,一年也好,十年也好,我一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他们的事迹成为青年一代学习的鲜活教材,校党委副书记孟钟捷走访慰问时强调,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引导党员干部和青年一代弘扬光荣传统,为强国建设不懈努力。
银龄支教的西部攻坚
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2021年以来选派20余人次退休教师赴新疆、云南等地支教。教育学部马庆发在伊犁师范大学承担多门课程教学任务,通过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果,还积极带教青年教师、指导科研项目、推动院校合作,为西部教育事业发展倾尽全力。地理科学学院戴雪荣五年内两度援疆任教,在伊犁师范大学承担“地球概论”教学,创建“第三课堂”,自费购置教具,指导自然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还带领青年教师组成课题组开展科研训练,助力其申报国家基金项目。二位老师于同日获得2025年伊犁师范大学优秀银龄教师荣誉称号,受到表彰。
党建引领的品牌创新
学校离退休党支部以“六好”标准推进规范化建设,形成特色品牌。生命科学学院退休党支部以退休教师党员为主体,以政治建设为中心,借创新“三会一课”、多样学习形式打造“银龄共学”模式,以关怀帮扶、助力青年成长践行“银龄守护”,凭社区服务、科研教学贡献展现“银龄增辉”,获评“2022-2024年度上海市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支部书记朱红英的事迹已入选《上海市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风采录》。
老龄研究的智慧贡献
学校退休教师深度参与老龄工作研究和退休管理理论研究,在2025年退休理论研讨会上,退休教师们立足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踊跃建言献策。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尹城乡老师鉴于AI智能机器人在居家养老领域发展迅猛,提议借助高校退休教职工队伍优势开展调研,收集相关需求;图书馆毛慧玉老师从“发展银发经济、振兴老龄消费”视角出发,指出要提振老年人消费,需先解决观念、制度、组织方面的问题;教育学部朱英老师聚焦社区养老服务标准的提升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范炘老师关注高龄孤寡独居老年人的护理难题,认为要进一步降本增效,优化医养结合模式;公共管理学院石云老师则提出从法规政策方面,规范工会对退休会员的关心照顾。2025年退休教师向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提交论文11篇。
关心下一代的育人实践
法学院退休教师吕虹作为关工委委员,以“三牛精神”为主线,为大学生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她结合吕型伟、吴铎等老一辈教育家的感人事迹,强调“奉献精神是根基,开拓精神是动力,孺子牛精神是实践”。吕虹老师的宣讲被纳入华东师大“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调研”专项社会实践优秀项目,她鼓励青年学子“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强国行动。
学术银发的跨界突破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退休教授潘文国在椿萱茂虹湾长者社区开启“第二学术生命”,两年内出版学术著作4部、文学译著1部、诗词书法集1部,发表论文23篇,并举办“学术书画双年展”。他将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结合,创作诗词52首、绘画70余幅,探索“健康退休”新范式。其学术成果涵盖汉语语法理论、文化比较研究等领域,同时担任博士生答辩评委、全国大赛评审,持续赋能学界发展。
“老同志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的精神遗产和实践智慧,将持续滋养立德树人事业。”这些案例生动展现了华东师大离退休教师“退休不褪色”的政治品格,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使命,成为新时代银发力量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