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引导新生顺利实现角色转变、科学规划大学生活,9月9日,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关工委分会副主任朱鋐雄教授为2025级本科新生作题为“探物究理、悟理增智、明智为人”的专题报告。本次报告旨在帮助新生在学术探索与人格成长方面实现双重提升,为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朱老师详细阐述了大学学习与思维转变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实现思维方式的深刻蜕变。在这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同学们需要逐步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未知的根本性转变,学会以知识为工具,进行批判性思考与创造性整合,进而提出独到见解,实现从“学知”到“增识”的跨越。他强调,这一过程不仅是学术能力的提升,更是认知格局与思维范式的重构,为未来应对复杂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朱老师从“知识之理”“方法之理”和“文化之理”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物理学的学科内涵与教育价值。在“知识之理”方面,他指出物理学不仅是揭示物质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培养理性思维与客观认知的重要基础;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关于“方法之理”,他特别讲到,物理学的精髓不仅体现在结论中,更蕴藏于其探索过程中——从观察、假设、实验到建模与验证,这一整套科学方法训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养成批判思维和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文化之理”的层面,他阐释了物理学背后深厚的人文精神:求真务实、敢于存疑、恪守逻辑,这些品质不仅塑造科学态度,也深刻影响着人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朱老师指出,学习物理不仅在学识层面“增慧”,更在心灵层面涵养出一种守正不移、创新不止的文化底蕴,使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事业,都能以科学的精神面对复杂世界,展现出良好的综合素养与人文情怀。
朱老师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喻,指出任何学科的发展与学习都离不开对前人智慧的继承与反思。他借用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物理学家的故事,鼓励同学们在大学阶段培养对学科本身的兴趣与热情,以主动探索、持续追问的态度面对知识。他建议新生勤于观察实际现象,保护并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勇于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甚至从完全不同的视角重新思考那些似乎早已有定论的问题——这正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真正含义:不是仰望,而是借其高度,眺望更远的地方。
学院关工委分会始终坚守育人初心,依托丰富经验和深厚积淀,通过持续的经验传承与思想引领,助力新生在学术能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实现全面成长。未来,分会将进一步拓展工作载体、创新形式内容,深入开展贴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育活动,为每一位学子的大学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 |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图、文 | 王儒佳
编辑 | 徐艺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