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的这句名言,是蒋其义一生坚守的座右铭。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这位普通青年怀揣着报国之志,历经艰险、坚守岗位,用青春与热血书写了一段难忘的革命征程。
1943年6月,17岁的蒋其义决心投身抗日洪流。通过在新四军第七师皖江行政公署工作的大哥,他向组织递交了申请,次日便拿到介绍信,在交通员护送下踏上革命路。两人佯装农民,沿田埂绕行,悄悄穿过日伪军封锁线,跋涉五十多里,最终抵达皖江财经训练班,完成了革命生涯的第一步。
在训练班,蒋其义系统学习政治、经济与会计知识。三个月后,他与另外13名学员被选中前往和含地区工作。9月的一个夜晚,在指导员叶纯带领下,他们趁着无月夜色出发,目标是通过淮南铁路封锁线。山区小路乱石遍布、青苔湿滑,同行的三名女同志中还有一位近视,队员们不时摔跤却不敢出声。行至深夜,众人疲惫不堪,有的甚至边走边打盹,右前方突然响起密集枪声——他们已抵达铁路附近的日伪军碉堡区域。指导员沉着指挥大家卧倒,两分钟后枪声停歇,又带领众人弯腰爬行,成功闯过封锁线。历经昼夜行军,他们最终抵达新四军第七师和含支队司令部。
抵达和含地区后,蒋其义被分配到娘望区政府担任会计,同行的方来文、汪鹤轩则任乡镇税务员。娘望区战略位置极为关键:东望可见伪中央政府所在地南京的灯光,东北侧江浦县驻有大量日伪军,西北侧十里处还有国民党“广西猴子”兵,敌人常发动“扫荡”,企图夺回这片1942年失去的核心区域。而新四军主力也常在此路过、作战或押送物资,这里成了敌我交锋的前沿阵地。
在艰苦的环境中,蒋其义迅速成长。区政府共8人,区长与区员常深入基层,战时连顿安稳饭都吃不上。为防敌人夜间偷袭,外县干部需在各村寻找多个“窝点”,百姓的帮助成了他们的重要支撑。蒋其义虽年龄最小、经验尚浅,但负责的账目、钱款、粮票与草票从不出错。他还主动承担值班通信、接待群众、协助收税、参与时事讨论等工作,甚至夜晚前往前线,为作战部队搭建与区政府的联系,提供战地服务。
然而,战争的残酷很快降临。1943年11月,与蒋其义同龄、为人忠厚的方来文在收税时遭遇日伪军。他拼命奔跑,边跑边甩钞票试图拖延敌人,却仍被紧追不舍。被逼至河边后,方来文跳河,最终被敌人开枪打死在水中。因战争环境,组织无法搜寻其遗体,也没能举办追悼会,战友们只能默默怀念。方来文出发前送给蒋其义的一张珍贵照片,成了他的遗物,被蒋其义珍藏六十余年,每当看到照片,便会想起战友,更坚定为党奋斗的决心。
1945年,和含地区抗日形势好转,根据地扩大,行政办事处改为和含专员公署,蒋其义调任专员公署财粮科会计。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众人欢欣鼓舞。但9月中旬,科长让他打包账本、银元,埋好铜板,随戴局长出发。一路上,目的地始终是秘 密,直到抵达无为县附近,他们才在一户人家暂住。出发时,金库主任的警卫员因疟疾无法同行,约定后续汇合。可他们离开不久,伪军便进村搜查,警卫员虽被百姓藏进草堆,却因发抖暴露,惨遭杀害。
之后,他们在一座空庙休整数日,戴局长才告知要前往师部。抵达师部所在地三水涧后,数百人齐聚广场,曾希圣政委宣布:为实现国内和平,党中央决定撤出南方抗日根据地,当晚便出发前往苏北。随着一声口令,浩浩荡荡的“北撤”队伍启程,蒋其义沿着曾经前往和含地区的山区,向着北方前进,开启了革命生涯的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