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秋,十五岁的李名英考入上海储能中学。那时的上海已被日军占领,市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青少年因贫困失学,她也在父亲失业后面临同样命运。正当彷徨之际,储能中学中共地下党组织向她伸出援手——训育主任段力佩老师为她争取到助学金,让这个沉默的少年得以继续学业。这道黑暗中透出的光亮,成为她革命生涯的起点。
在段力佩等进步教师的引导下,李名英开始参加学校的进步活动。1944年12月的一次班会上,班主任盛雨辰讲述的“一二·九”学生运动事迹,让她第一次感受到抗日救亡的激情。“不愿做亡国奴就要斗争”的信念,在这个青年心中扎下了根。
1945年春,看到进步同学陆续“失踪”,李名英才得知他们是去了四明山抗日根据地。当她向段力佩表达想去根据地的愿望时,却被严词拒绝。三个月后,段老师突然找她谈话:“上海需要革命力量。”在老师的介绍下,1945年7月初,李名英秘 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的生命完全属于党的事业。
入党不久,李名英就接到第一个任务:张贴宣传标语。那个夏夜,她所在四人小组来到南市老西门。负责张贴的她紧跟着刷浆糊的同志,在昏暗路灯下快速作业。直到走近才发现,他们竟把《新四军命令》贴到了警察局大门旁。虽然新四军最终未能进驻上海,但这次“虎口贴标”的经历,让她感受到革命斗争的快意与自豪。
1945年12月,李名英参加了“欢迎”美国特使马歇尔的示威活动。当四千多名学生一同走过南京路时,她第一次体会到群众运动的磅礴力量。寒风凛冽,但同学们的热情丝毫未减。这场抗战后上海首次大规模学运,让她深刻认识到:干革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随着战争爆 发,斗争日益残酷。1947年5月,在暨南大学参加学联会议时,李名英遭遇军警包围。面对机枪威胁,学生们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坚持斗争。彻夜对峙后,军警终于撤离。这次经历让她明白“天快亮,更黑暗”的革命真理。
1948年暑假,李名英带领九名同学到宝山大场镇开办农忙托儿所。这些城市姑娘克服了农村生活的种种困难——蚊虫蜈蚣、卫生条件差,用真情赢得农民信任。两个月里,他们不仅收托了130多名婴幼儿,更通过纳凉晚会、革命歌曲等方式开展宣传。这段经历让八位同学后来都加入了共产党,托儿所还成为掩护革命同志的据点。
上海解放前夕,李名英又参与组建流浪儿童收容站。他们为这些蓬头垢面的孩子洗澡更衣,同吃同住,用真心化解他们的疑虑。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孩子们终于愿意前往教养院,迎接新生活。
从失学少年到革命战士,李名英在党的指引下走过漫漫长夜。她曾在敌人鼻子下张贴标语,在寒风中示威游行,在农村开办托儿所,在黎明前收容流浪儿童。这段青春征程,正是一个时代青年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生动写照。


